
从标题便可知这是一本小丧的书。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这样认为的,原以为这些小确丧会在演唱会的兴奋中很快退散。而我现在听着从昨天演唱会循环播放着的歌再次看着这本书,却分明还有那股化不去的悲哀。
如题所述,这本小说讲述了维罗妮卡决定自杀后,以及时候被送进精神病院的一系列故事。用两个问题来概括整个故事就是:
【1】她为什么要自杀?
第一条理由:生命里的一切均一成不变,一旦青春消逝,一切都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衰老将留下无法逆转的印记,疾病来了,朋友们远去了。终于,活着不会为生命增光添彩,而刚好相反,受苦的可能却大大增加。第二条理由更为哲学:维罗妮卡读报纸也看电视,她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一切都错乱了,而她却无法重整局势,这使她觉得自己很无能。
【2】精神病院里面又是一些什么人?
一群病愈的正常人,因为享受精神病院的自由以及对多元的容忍而留下来组成社团“博爱会”;一个患上了恐惧症的律师;一个不想追随父亲外交官脚步而精神分裂的少年。
这个精神病院给人一个什么感觉,就是这里面的人似乎并没有什么精神病,那些独特的情绪似乎在我们漫长的人生当中都曾经浮现。我们选择放下,回归千篇一律的主流,成为了社会正常人的一份子,而他们选择倔强,成为了人们认定的精神病。作者用了“可控的疯狂”一次去形容这群精神病人:
可以哭,可以忧心,可以发脾气,就像任何正常人一样,但是不要忘了,在那之上,灵魂正嘲弄着所有的困境。
我曾经试图把自己代入进书中的人物去思考,我在思索当他们清醒无比地站在月光下,看着无人看守随时可以离去的病院大门,他们会思考什么。离去就是那个正常的世界,内战笼罩着这个名为斯洛文尼亚的小国,人们像蚂蚁一样忙碌着为了生存。院内的自己囚于电疗和药物,但是有能唤醒记忆的爱,有肆意达到高潮的自由解放,有明天将死而今日高歌的最终释然。

真的很喜欢其中的一个片段。第二天就是维罗妮卡的死期,她爱上了精神分裂的爱德华,然后在最后一个月圆之夜弹着他最爱的钢琴,然后自慰到高潮。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临界点,在死亡,生命 ,情感的极限处。
可能是我太矫情了,我觉得里面那些挣扎的“病人”们都很像我自己。有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精神世界很重要,不然就会被这个世界杀死。一能容纳自己的精神世界,其实应该就是一家精神病院,一个可以随意发疯,死亡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