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基础

教育基础

作者: 日息游游 | 来源:发表于2020-02-16 11:08 被阅读0次

1.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 教育的概念

  • “教育”最早出自 《孟子·尽心上》

  • 教育的广义定义

    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 教育的狭义定义

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1.2 教育的基本形态

  • “三结合”教育(教育合力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结合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 家庭教育的特点

    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

  • 社会教育的特点

    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

  • 学校教育的特点

    职能 专业性、组织 严密性、作用 全面性、内容 系统性、手段 有效性、形式 稳定性

1.3 教育的基本要素

  •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被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1.4 教育的属性

1.4.1 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 质的规定性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区别: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社会活动

  • 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社会之间的矛盾。

  • 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本质区别是社会性意识性

  • 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

1.4.2 教育的社会属性

  • 永恒性

    教育在人类生产活动中进行,教育的存在如人类存在一般长久。

  • 历史性

    每个历史阶段的教育都有它的特点。

  • 相对独立性

    • 能动性(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 质的规定性

    • 历史继承性

      教育是从以往的教育中发展而来的。

    • 与生产力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平衡性

  • 阶级性

    教育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它则反映在教育制度、内容、目的、方针和方法上。

  • 生产性

    教育可以创造经济价值

  • 民族性

1.5 教育的功能

  • 对象 ) 个体功能(个体社会化)、社会功能

    方向 ) 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呈现方式 ) 显性功能、隐形功能

1.6 教育的起源学说

1.6.1 神话起源说

1.6.2 生物起源说本能生利息

  • 代表人物有 (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美)桑代克

  • 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本能活动。

1.6.3 心理起源说心理仿孟禄

  • (美)孟禄

  • 教育起源于儿童无意识模仿成年人。

1.6.4 劳动起源说 ( 米凯爱劳动 )

  • (苏)米丁斯基凯洛夫

  • 教育起源于劳动。

1.7 教育的历史发展

1.7.1 原始社会的教育

  • 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教育永恒性的根本原因 )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 教育产生的根本条件是人类劳动的进行

  • 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是语言的形成

  •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无敌老 )

    •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 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决定了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该时期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为生产劳动服务,一致的教育目的也决定了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 教育水平低下。 原始社会的人类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内容低下,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1.7.2 古代社会的教育

  • 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 学校产生的条件 (谁恼问过 )

    • 社会的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一定程度,使人类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 国家机器的创立,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为统治阶级提供官吏和知识分子。

  • 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夏)庠

  • 西周形成“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格局,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直接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

  • 隋代创立科举考试制度

  • 宋朝的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基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lp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