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DNA》第8部分,郝明义先生对高管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思想包括:
在策略上,不以一时胜负为胜负;
对人对事要有气魄;
止谤莫若无辩;
上台时就要想好如何功成身退。
就职场书籍来说,《工作DNA》这本书道理很深,讲述很浅,更适合中层、基层的朋友们看。就高管这部分而言,往精炼的方向,不若柳传志先生在联想倡导的文化:士不可不弘毅,往深入的方向,韦尔奇先生近作《管理的本质》则更系统全面。
虽然说,对于已经身处高管位置的朋友来说,这部分内容略显粗浅,但对于中层基层的朋友们来说,这部分内容倒恰好是理解高管的管道,打通这条管道,无论是对于未来升职来说,还是对于当下做好工作而言,都有很大的帮助。
销售团队与技术团队,往往是相爱相杀的一对冤家,销售团队总觉得产品功能不够完善,技术支持不够充分,技术团队则总觉得销售团队不认真了解产品只会讨好客户,这些矛盾往往就会提交到高管那里。高管会怎样决策?
平庸的高管,可能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再各给两颗甜枣,息事宁人,表面的矛盾安抚了下来,但时隔不久又会重新爆发。
睿智的高管,则不会仅以当前的矛盾事件裁判为己任,他会想一大堆问题:
- 我这家公司是技术导向型的,还是销售导向型的?
- 我更需要技术型销售,还是更需要销售型技术?
- 我应该让技术人员们学会做销售,还是让销售人员们学些技术基础?
- 我可以建立怎样的机制来避免这些矛盾再次出现?
- 产品是否可以再智能一些,以使销售团队基本不需要技术支持?
- 渠道布局是否可以再优化一些,减少销售团队在无效目标上的努力?
- …………
结果,我们会发现,这个高管对两个团队提交上来的具体事件也许根本不予置评,任由两个团队的团队长彼此撕扯,但是却开始制订并陆续启动了一系列新的机构重组、营销布局、绩效制度、内部培训等工作。
基层看的是眼前这张单子的得失,中层看的是月度、季度的绩效成绩,高管则看的是至少三、五年的发展规划,他们的胜负观是放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后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运营与发展当然是不能停顿的,在高管一步一步实施其整体规划的过程中,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事任免、经营目标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高管的眼中,也许一切都在按轨道进行,但在中层与基层的眼中,往往就是“计划没有变化快”。
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以下这些故事:
- 有的人会跟高管反映:“我们以前不是这样做事的。”,但是他会发现高管根本不关心“你们以前是怎样做事的”,因为以前的目标与现在的目标不一样;
- 有的人会跟高管说:“业界惯例不是这样的。” 或者,“业界大咖不是这样的。”结果他会发现在高管的心中,这恰好说明我们正走在创新的道路上;
- 有的人,尤其是已经有一些“班底”的团队长试图采用消极对抗的方式来使自己保留在舒适区内,却慢慢发现周围的人都在变化,最后自己已无退路;
- 有的人,在不断的变化中却如鱼得水,异军突起,不断获得升迁;
- 也有的人,一直与高管保持高度一致,默默无闻但很稳定地居于副职,若干年如一日,甘当绿叶;
- …………
基层、中层看着这些起起伏伏人事变迁,也许像是在看一出精彩的连续剧,而对于经验丰富的高管来说,他本人就是这出连续剧的导演,在连续剧的发展过程中,他在观察事的发展,也在观察人的表现,谁是专业人才,谁是统合人才,谁能适应变化,谁已经出现老态…… 对于高管而言,所有的措施,无非都是为两件事服务:第一,构建一个有竞争力的体系;第二,找到合适的人来运营这个体系。
做好这两件事,他也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体面地下台了。
如果一个基层,一个中层,能够理解这样的高管思路,能够站在这个高度通览全局,再来决定本部门本人的立场、方向、策略、方法,那么无论变化如何,他都一定是能够与高管保持一致的,也一定是高管的强大助力,也一定是高管在不断寻觅的那个人。
这样的思维方式与视角培养,说难也难,说易也易。
说其难,是因为一个人要具有相当丰富的职场经验,才能在纷繁的人事中看清本质,才能更透彻地理解高管,也才能看懂一些高管的技术性操作。
说其易,是因为这种思维模式本身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这种思维模式在柯维先生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都有,比如不以他人如何做来决定自己如何做,就是“积极主动”,再比如不以眼前胜负为胜负,就是“以终为始”,再比如构建一个体系解决问题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是“统合综效”等等。
柯维先生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个人成长的经典。一个人若能在自我管理上,落地实践七个习惯,职场上,就不过是将这种思维模式放大到组织当中而已。从这个角度讲,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高管。
结语
到这里,《工作DNA》的解读分享就全部结束了。感谢各位书友们的耐心与捧场。
K11训练营还有三天,我将分享部分《给青年诗人的信》的感想。过一两个星期,我在奇点读书会将进行这本书的解读直播,后面几张阅读打卡算是一点点剧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