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虚构的故事。爱因斯坦有一次在演讲前身体不适。他请司机代劳,司机讲得精彩幽默,台下掌声一片。就在司机下台时,一位教授请教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司机答不上来,坐在观众席的爱因斯坦,以司机身份简洁明了的几句话,透彻的解释了这个问题。这个对演讲稿子烂熟于心的司机,就像人工智能,他把稿子背的再熟悉,演讲技巧再精妙,也永远无法成为爱因斯坦。
人工智能,在处理大部分数学逻辑与算法方面,是优于人的智商。但是,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非数学逻辑方面的。
前段时间有篇叫“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的文章很火,里面讲到很多人知识焦虑,定了大量专栏,有了一堆新名词跟别人侃侃而谈,如果用人工智能来学习《得到》,肯定比这些人能拽名词。可是即使人工智能背会全部专栏,对人工智能自身都没有任何改变,主要原因就在于:人工智能没有通过思考进行自我升级。

人是高级生物,有自主意识与情绪,人可以通过掌握的知识去思考,从而把阅读的专栏变成自己的见识。能够让自己的情绪表达更高级,而人工智能却很难做到。
在学习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变成高级记忆机器,傻傻的去与计算机比记忆,而要想办法成为“爱因斯坦”。我们要把自己的脑神经更多调动,通过思考提升自我。无论多高级的人工智能,都应该成为我们的工具,而不该成为我们发展中的竞争对手从而产生焦虑。
面对人工智能的时候,更多思考"它不能做什么",这样我们就会在思维上能够提升。
有人认为只有人类才会进行创造性工作,但是已经出现了会画画、会写诗的人工智能程序;有人认为只有人类才有感情,但将脑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运用于人工智能后,它也能模拟感情,根据交流对象的反应产生喜怒哀乐的表情;有人认为人类才会交流,但微软在中国推出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用不同的对话取悦不同的交谈对象。
那人工智能,不能解决的是什么呢?
我总结下来,有五个方面:审美,感情,伦理,道德,创造性。
审美,我们会说,"花儿美,杨柳依依,小鸟说",人工智能会说,但它永远不知道那种美的感觉。
感情,也许有一天,我会对智能手机产生感情,舍不得更换,即使不用了,也舍不得扔掉。人工智能的手机不会舍不得你。它没有朋友,没有亲情。
伦理与道德,一个人工智能,他的思维是程序设定的,这个设定的程序决定了它的生存方式。它不会有任何伦理道德的感觉。人工智能就是为一个确定的程序逻辑而存在。他不会自己产生出伦理伦丧,道德败坏的逻辑。
创造性,这一点,很有争议。人多人认为深度学习,不就是具有创造性吗?alpha go就能自己与自己下棋,自己思考,它不是很有创造性吗?事实上,深度学习不是创造。人工智能记忆存储了人类文明所有的知识与智慧,但它不会创造。它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但它不会超出人类预想,规划的运用。不会自己思考,研究,培训创造一个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工智能"。而人类可以一代比一代强的发展演化下去,自己创造出新的人工智能,新的物品,新的概念,文化与艺术。
想到这些,人工智能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我们真没必要象媒体解读得那样,过渡的担心与害怕。
你还能想到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