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天下之道:依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王天下之道:依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作者: 抱朴讲堂泽溪 | 来源:发表于2019-12-13 14:33 被阅读0次

原创文章来源: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班第三学期《孟子》学习心得

文:復中

编辑:泽溪

王天下之道:依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承续上堂课所讲,这次开课第一句话便是“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把上堂课“推恩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承续下来,同样,也拉开了孟子最终指出齐宣王“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的大欲。

因而在这一过程中,与齐宣王的对话极为有逻辑,最最重要的是孟子能看清楚国君他内心的欲望,而一一剖析出来,让齐宣王顺着孟子的逻辑,引向施行仁政,从而真正能王天下。

孟子提出“权衡度量,王请为之”,紧接着便问“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此一问,齐宣王当然不会同意表达,是这样的,是如此的,只是他的欲望更大一些,不仅仅是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如此简单。

那么孟子就一一的举出例子,问齐宣王是其他的欲望吗?“为肥甘不足口与?轻暖不足于礼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这让我想到孟子讲“今见孺子乍入于井”这一段,孟夫子也使用同样的手法,非掉这些因素让人不得不承认“四端之心,我固有之”“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邀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所以恶其声而然也”。

只是孟子对于齐宣王的一个欲望有一个肯定之处,知道他所想什么,而对四端之心,也有一个肯定之处,知道人所本有的良知良善不泯之处。

把一切外在的,或是不足以为欲望的条件给否决掉,这便是孟子厉害之处,把齐宣王最后的欲望给显示出来“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孟子说“犹缘木而求鱼”,齐宣王觉得没这么严重吧!

孟子更加把这个事推到极致,严重得很,“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为什么,后必有灾呢?以一敌八,谁能赢?以小敌大,谁能胜?齐宣王在此逻辑分析和条件分析下,大叹“吾惛,愿夫子抚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因而点出百姓是“无恒产,无恒心”,而士是“无恒产,而后恒心”,士有恒心不会犯上作乱,而百姓无恒心恒产,会受时局的变动而变动,时局能控制的时候,能制得住,等到凶岁,不能免于死亡的时候,他便要反动了。

然而这个时候,从而刑之,去抓捕他,制裁他们,这是陷害百姓的做法,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没有让他们饱食暖衣逸居,这便是不仁义的做法,到这个时候,给百姓讲礼义,“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在应该给他们稳定的生活的时候,就应该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这些要让他们顺应时机而作,不要去扰乱百姓,抓他们去干苦力干一些战争的工程,去当壮丁,让百姓饱之富之,接着要“谨庠序之教”,教以孝悌仁义。

如此才是王天下之道,百姓会增多,做官的想跑过来做官,大商贾愿意把钱财放在这边,出游的人愿意从这边路过,因为安全,干净,民风淳朴,天下想要诉苦的都想找到您大王来诉苦,这就是王道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天下之道:依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pf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