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猜你也一定听过,人活着不能只为了钱,生活不能没有远方等等类似的话,但我想说,说出这种话的人,一种大概是富到流油已经完全可以不为生存层面的钱而奔波,另一种则是尚不得志却又不得不接受颓败的自己,所以才想出了这么几句安慰自己的说辞。(当然既有钱又高雅的除外)
因为生活这件事儿是你自己的,活成什么样,只有你自己说得算,过得好不好,大概也都是冷暖自知。
昨天很晚的时候,我接到了大学同学的一条语音,大学的时候我们学的都是编剧专业,她说,没想到之前自己的一个好闺蜜最近在背后说她,没什么能耐,现在连枪手都当不上,毕业后就只能回家转行。
她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之前关系那么好,如今竟变得如此势力,但最后还是决定坚持自己。
听上去总是带着那么点忧伤,也可能是文艺青年都自带敏感和矫情,我问她,那决定去哪儿了呢?
她转成了文字消息只发了“回家”俩字。
我顿时想起了大二的时候她去横店跟组,回校的时候给我们讲着在大横国发生的一切,她说真想自己有朝一日也拍出那样震撼人心的电影,写出牛逼到十万八千里的台词,不说拿什么奥斯卡,起码也算没辜负自己从小到大的梦想。
那时候的我们像极了童话世界里的小孩儿,在象牙塔里有家长和老师的保护,所以自动排除了任何风吹雨打,我问她才毕业一年,你要不要再想想,别急着放弃啊。
她告诉我,这是在她接到她爸爸的主治医生电话后两天没睡决定的。
“我不是没挣扎,是事已至此,我只能先放弃我想要的梦想,不得不回去帮妈妈度过难关,巨额的医药费用已经不足以我再去任性留在什么灯火通明的大上海,因为你不得不承认,父母真的会老去······”
我盯着屏幕上的这段字心突然紧了一下,好像我们都不知不觉长成了大人。
钱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仍希望自己可以有一天说的出“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而不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我都解决不了”。
我跟她说,我支持你的决定,至于那个闺蜜,我想以后也不再是闺蜜了吧,你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什么,就不要轻易下任何结论,有时候管住自己的嘴也是一种智慧。
很晚的时候我看到她更新的朋友圈:
在现实面前,理想变得极其骨感,甚至瘦弱到你完全可以忽视它的存在,如果可以,我也想去远方看看,如果可以,我还会再回来。
2
人的卑劣性有时候就在于,站着说话不腰疼。
你没有经历别人经历的,所以永远假想不出,针扎到自己身上哭得会有多难看。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告诉我,和顶头老板撕逼了,我问她,到底怎么想的,她说什么都没想,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朋友是那种智商情商都双高的姑娘,法学硕士,从六线小城拼到北京,刚进公司的时候老板拍着胸脯说一定会涨工资,并承诺有各种年假和旅游学习机会,但没想到朋友忙乎了一年工资不但没有上涨,倒是找着各种理由扣除了很多杂七杂八的费用。
朋友一次次的找老板说明自己的情况,老板每次的解释就像是固定背下来的模板,你堂堂法学硕士,是不是也该有点长远的思想,是不是也该有点人生情怀······
后来朋友忍无可忍,终于在老板秘书顶替了朋友晋升的位置后,撕破了脸皮。
有人在洗手间说,还法学硕士呢,一点职业水准都没有,就认钱。
呵呵,硕士怎么了,硕士也是人,这和学历无关。
朋友告诉我,不管他们怎么看我,都无所谓,因为我在那个环境里工作得并不快乐,毕竟在钱面前,我不想有多大的格局。
我只想要拿踏踏实实的工资,然后获得我该得的奖励,我也需要买房买车买化妆水,如果你作为老板只想和我谈空洞的未来,那不好意思,我们拜拜就是了。
因为有时候,远方在钱面前真的显得一文不值。
3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诗和远方成了强者傲娇的砝码,也成了弱者心中无法逾越的鸿沟,可自古以来,经济基础永远决定上层建筑。
你不用嘲笑谁只爱钱,至少他们可以承认只爱钱。
不像有的人明明有了钱却不敢承认自己爱钱,披着远方的外衣教育着现代“势力”的年轻人,也不像有的人明明穷得一副屌丝相却还硬是要给自己找个圣洁的借口,伪装成“情怀婊”。
这世界上从来都不缺每天拿着父母大把大把的钱吃喝玩乐的人,可你又没办法统一这世界上所有人的价值观,你只能管好你自己。
至少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去探讨诗和远方,因为有一个词儿叫责任,你的父母不需要承担你梦想的代价。
成长的意义不在于你拿着爸妈的钱开什么样的车背什么样的包,
而在于你是否具备,离开温床也一样可以把自己养好的能力。
如果你觉得在该奋斗的年纪,空谈远方是高大上,那不好意思,我们做不了朋友,因为在我看来,那才是最蠢的low逼。
生活本不需要你活得太文艺,现实点,挺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