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周的订单教研引发了我诸多思考,教研员们精彩的点评,精准的指导,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在观课中发现,老师们的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每一节课都有学习单,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都有对学困生的关注,对倾听能力的培养,老师们敢放手,敢给学生大把大把的时间,学共体的思想已经在引领和改变着老师们的课堂行为,大家都在努力打造润泽的教室,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合作意识,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但是如何恰当预设和使用学习单,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关于学习单。学习单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这是毋庸置疑的。学习任务单主要作用是向学生提出学习活动的“认知要求”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任务单,可以明确学习任务和得到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学习任务单中的“认知要求”也就是“认知目标”的一种可检测的表述方式,完成目标不仅达到“认知要求”,而且也反应了“过程与方法”的合理性。因此,一份学习任务单,对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将学生“宽泛”的学习“收敛”到课程教学的目标上来。
对于语文学科,如何预设学习单最有效果?我觉得千万不要为了用学习单而用学习单,这是最可怕的形式主义。语文课的学习单基本体现在第一课时上,这是对学生的一个目标的导向和方法的引领,让孩子们在任务驱动下一遍遍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能够识字写字,把握文章主要脉络,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也是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通过学习单一步步的引领,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尝试任务,合作探究完成任务的方法,让学习单发挥“助手”功能。
千万避免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让学习单牵着鼻子走!语文课的第二课时一般都是围绕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品读感悟,在读中体验,习得方法,或是批注重点语句和关键词,或是在感触深的文字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自主学习,都离不开文本,离不开教材,那么就不要形式化的让孩子一边读文一边“整理”学习单,或是非把关键词句抄到学习单上,或是非把感受体会写到学习单上,耗费了课堂上的大量时间,导致后边的交流分享时间不够用。
对语文学科,一般而言,第一课时需要学习单,第二课时需要列出挑战性问题后,到课本上去自主批注,圈点勾画,拿着课本去交流分享即可,语文学科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答案,每一种思想不需要都写出来,只需要表达交流,这是语言的“针锋相对”“短兵相接”,而不是非要像数学学科一样,把每一个答案都列出来,一一对比优化,听说读写都是语文学习的方式,如此说来,语文课第二课时不要设计太多的学习单,设计太多反而会束缚孩子们对语言的品析和感悟。
那么,语文的学习单怎么预设,一般而言:第一课时的引领加上第二课时的挑战性问题,以及本课的达标检测,每课一单,实效为先。或者可以设计大单元教学,任务驱动单,分类预设,整合优化。本文所述专指一般而言,个别特殊课型,特殊课文,另当别论!
关于合作学习。(下期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