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名副其实的大文豪。
苏轼的出身其实一般,生于偏僻的蜀地,父亲苏洵是典型的浪子回头,大器晚成,说白了早期就是一个街头混混,后来结婚之后才开始通读经典,相当于和儿子们一起开始读书、考功名。和父亲不同的是,苏轼从小就聪颖,未到及冠便通晓经史,18岁时老师点卯要把女儿王弗嫁给他,要知道老师让老师嫁女儿的学生都不是一般人。
婚后随父亲和弟弟苏辙长途奔波,进京赶考,时年正是欧阳修担任考官,苏轼一篇《刑赏忠厚论》让其大为青睐,以至于在其中看到了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典故“皋陶杀人”,竟不敢当众发问,只得私下问之,苏答曰:何须出处。欧阳修也竟然没有因苏轼杜撰典故而发难于他。但由此可见,多年以后的知己朝云所开的玩笑:“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真真是对苏轼一生的写照。
入士之后,苏轼极其复杂的一生便拉开了序幕。可谓是成也写诗,败也写诗。
清华附小 2012 级 4 班学生作清华附小 2012 级 4 班学生曾对苏轼一生的运气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苏轼运气好的时候,当过全名明星,担任过中央政府的秘书长,国家级院士;运气不好的时候,坐过大牢,贬谪到过当朝地理边界之处,正所谓“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当时年事已高,苏轼也将此当作自己人生的最后归宿了,“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
苏轼二十五岁左右就到达人生的第一次高峰,然后便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急转直下,贬出京城。这时苏轼仍然不卑不亢,不在天下首善之城,亦能革新除弊,因法利民,在地方上政绩颇为亮眼。三十八岁时,一首《密州出猎》正是他当时的心里写照: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然而,也正是这一年,公元1065年,既是初恋又是发妻的王弗撒手人寰,年方二十七,次年,父亲苏洵去世。最要命的是14年后(1079年)的乌台诗案,一下子将四十二岁的他打入大狱,遭受严刑拷打。不幸中的万幸是,官府最终没有将苏轼置于死地,弄了个半死不活便贬去黄州,做一个芝麻小官。这一次苏轼是真的伤心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再无当初被贬离京时的释然。在妻子故去十年之期,身处黄州的自己,连到坟墓前祭奠都做不到,想来如今自己灰尘满面、两鬓如霜的样子,妻子见到也认不得了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有人说,运气总是好坏循环的,坏运气来了,好运气也不远了。苏轼在人生的低谷时(公园1085年),年幼的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反对新法的领袖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份子,自然得到了升迁。到公元1089年,因不忍朝中腐败,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外放出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兵马总督,建三谭印月和苏堤,杭州的这几年,政治抱负得以实现,也无小人来扰,过得十分惬意。
然而,等到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试图恢复新法,苏轼作为旧党核心人物,首当其冲,在接下来短短几年,就从原来的正三品大官不断地贬谪到九品芝麻小官了,从惠州到琼州(海南,那时是不毛之地),这一年苏轼60岁。
到这时苏轼地生命也快走到了尽头,仅有5年时光。回顾这一生,他风光过,当过皇帝的老师,他也被迫沉沦过,坐大狱,遭严刑。从他高产的诗词来看,刚正不阿,为民如圣,才气冲天的他一生喜吃如餮,在一地留一地的菜肴佳话。正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