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好的例子,鲁迅先生。
怎么讲?
鲁迅先生13岁时,他的家庭遭遇了重创,不久后他的父亲又吐血,病情时缓时急连着好几年,所以作为长子的鲁迅先生便要承担很多家庭工作,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子,当时受尽了当铺的奚落和侮辱、来自中医的愚弄,后来他父亲去世了,又受到来自家族的欺负,变得更穷,家徒四壁。
作为长子,要保护家庭却力不能及,这个时候他面对惨淡的现实,人微言轻的无奈感应该是相当强烈的。
S城人的脸早已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鲁迅{琐记}
于是少年鲁迅离开了故乡,去求学,在这点上,鲁迅先生不管历经着什么,始终忠于自己。他去了江南之后就发愤读书,后来能够公费去日本读书。
先生后来的经历也是再一次体现了这种精神,随着他的见识增长,先生对国民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忧,但是当时政局情况实在动荡复杂,内忧外患,他想为他深爱的祖国做点什么,但是还是力不能及,于是他就努力工作、思考、输出,做他能做的实事。
先生的«狂人日记»在他37岁的时候才发表,这个时候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他想唤醒国民性的梦想才开始如启明星般升起……
这么多年他在干什么呢?他并不是一呼百应的天选之才,而是呕心沥血的普通人罢了,以一己之力抵抗惨淡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