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脸说】冬季寒冷,很多人都很注意防寒,却不大在意除湿,其实冬季除湿比防寒还要重要!
所谓“六邪”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其中人体最怕的就是湿邪,因为风则驱之,寒则温之,暑则清之,燥则润之,热则寒之,唯独湿比较难办,湿邪无孔不入,遇寒成为寒湿,比如冬天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气温多低,人都可以接受,但如果空气潮湿,人就很难受,这也是为什么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让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重,湿寒更容易伤人。
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所以冬季人也易生病,很多高危病症都易在冬季爆发。想要不生百病,冬季就要及时除湿。
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湿邪的方法
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如厕时
看大便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也说明体内有湿了(这就是问诊单上为什么要问大便的原因)。
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时下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这是脾虚的重要标志,很多人都有)。
洗漱时
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
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湿气重的原因
升降功能失调
脾主升,胃主降,升降功能失调以后就可能产生肥胖病、糖尿病等和脾胃升降有关的一些疾病。
运化水湿失调
脾主湿,湿邪的排泄要靠脾(胃)的功能,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了,水湿排泄不好就产生一些湿热的毛病,最常见的有湿疹。
统血功能失调
脾统血,机能失调的时候就很可能产生崩漏、月经失调。
冬季祛湿方法
拔罐
拔罐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吃姜
吃姜也是化解体内湿气的一种好方法。生姜有解表化湿功效,可将其带皮切下五六片,放入滚开的水中,待几分钟后就可饮用了。如果觉得生姜水味道难以下咽,还可加入一些红糖调味,对于畏寒痛经的人尤其有好处。
值得提醒的是,仅在做菜中放入生姜调味,是无法起到化湿作用的;辣椒虽然也能开胃助消化,但在祛湿方面却功效一般。
汗蒸
汗蒸是能量谷热疗的一种,用于驱风、袪寒、暖体活血、温肤靓颜。汗蒸能增加血液流量,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含氧量,增加细胞活性化,增强淋巴液循环,加快排除人体内重金属与毒素,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祛湿驱寒的效果。
一碗祛湿汤排除湿邪
葱白豆豉汤
葱白豆豉汤,也叫葱豉汤,是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增补葛洪医书所写的《补缺肘后方》里面的方子。把这个汤喝下去以后,身体会微微出汗,寒邪就会散去了。
材料:一根葱的葱白,豆豉3克。做法:用一根大葱的葱白(最好带着葱须),将它切成小片,放入锅里,再倒入从药店买的淡豆豉,放入两杯水,盖上锅盖。大火熬开,小火熬五分钟即可。
葱豉汤不是要全部喝下,看情况喝。如果微微出汗,就不必再喝了;如果没有出汗,还要继续喝。具体的用量,要根据不同的人来调整,没有单一的标准。
生姜葱白红糖汤
姜在中医里的种类很多,有干姜、生姜、煨姜、姜皮、炮姜等。其中,干姜并不是生姜直接晒干而成。姜最早的根茎叫母姜,母姜晒干叫干姜。
把母姜放入地下,发芽,长出其他的根茎,这些新生的茎块,叫生姜。因此生姜不是母姜。生姜的辛辣之性比干姜要差一点,以发散为主。
祛寒湿也可用生姜葱白红糖汤:取两块拇指粗的生姜,斜着切三片,然后切葱白半段,一起放到锅里,放入一羹匙红糖,再加入两杯水,盖上锅盖,大火熬开锅。然后小火熬三分钟,闭火,再闷十分钟即可。喝后会微微出汗,气血一通畅,寒邪就被祛除出去了。
【尾记】 关于大脸君
大脸君,权威健康营养师兼执业医师,官方微信公众号:ilovebigface,每日最新养生段子,关注我,提高你的生活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