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大数据的信息时代,我们的网络信息有何安全隐患?
那么,就有必要重点分析一下前段时间互联网比较著名的网络新闻事件:
去年3月25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聘用的一家政治AI公司剑桥分析,被爆非法将大约5千万Facebook用户的信息用于大数据分析,从而精准刻画这些Facebook用户的心里特征,并向他们推送定制广告,甚至假新闻。
这些用户信息由剑桥大学心理学系讲师Aleksandr kogan通过app“thisisyourrdgitalllife”以学术研究为目的收集,但数据却被转移至第三方去,即剑桥分析公司。
他们利用心理测量学分析,将美国的人口分为32类性格特征,并集中关注17个州。基于一个app应用,每一位特朗普竞选团队的游说者都可以精准了解到每栋房子中的住户的性格、喜好,总之,他们对你会不会投票了如指掌。
心理学和大数据,就这样被联系到了一起。
本质上,“大数据”意味着我们在线上和线下的一切活动都会留下数字痕迹。我们的每一笔刷卡消费,每一次网络搜索,揣着手机时我们的每一个移动,每一次在社交媒体上点赞,都会被记录下来,并可能被用于针对性的营销。
举个例子,在我们刚搜索完某某明星的娱乐新闻后,屏幕上可能就会弹出她出演的作品或者广告。
心理测量学是由数据驱动的心理学分支,有时也被叫做心理图像学,主要致力于研究心理上的特征,比如人格。基于一些人格测试和问卷调查,科学家可以对人格类型做一个相对精准的评估。然后将计算结果和测试对象的其他网络数据进行对比,比如他们赞了什么,在网站上分享了或发了什么,或他们的一些基本信息。这种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把信息串联起来,使其相关。
基于简单的网上行为,他们就能得出相当可靠的推演。
Facebook客户信息泄密事件已经演变成重大的政治事件、经济事件、金融事件、科技事件、大数据事件、客户信息保护事件等多重重大的、深层次的问题。这种严重性或不在于北美5000万客户信息被泄漏的庞大数据,而在于诸如facebook等超级平台上积累的数据特别是客户信息如何应用,如何堵住被滥用的漏洞。
目前你我他的数据都基本上掌握在全球八大公司平台上:苹果公司、Facebook、亚马逊、谷歌母公司、微软公司、阿里巴巴、腾讯公司、百度公司。那么在这个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如何保证我们的信息安全呢?这也是需要一直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用户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记录,被分析,智能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又等同“裸奔时代”,因为大数据技术根本就不需要攻击你的电脑就能获取数据,就谈不上隐私保护,Facebook泄密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网络信息安全必然是一个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一大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