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 T 威林厄姆
概述: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作者在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一共提到了九个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1章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认知学原理:
人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
1、 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啥?当然是人会思考、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人很聪明等等,但是其实思考不是大脑喜欢做的事情,而且思考是非常缓慢与靠不住的。大脑使你能动、能看,这功能非常有效,我们通过电脑能力与人类能力的比较,体现人类视觉系统的强大,人类动的能力的强大,它无需思考就能去实现,非常高效与正确。
我们的大脑不擅长思考,因为思考三个特性:缓慢,费力,不可靠。我们日常生活与做事,用的最多的就是依赖以前的记忆(经验)去做,不会都去思考后再进行,比如,回家的路线?超市买东西?爬楼梯?都是“自动驾驶”模式实现的,若都是不按原来方式,都去思考打破陈规,你的生活会一团糟!
还有一条:大脑为了免除思考能够自我改变,就是你重复做一件事或完成一个任务或执行一个工作内容,会养成习惯,习惯养成,就进入了自动模式。
2、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它很脆弱
虽然我们不擅长思考,但是好奇心促使我们去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从而带来愉悦感。
当你解决一个问题,你会从中获得愉悦感,而主要来源于这个过程,当然当你对问题无法解决时,你就会产生沮丧,当你先知道答案,你也不会有愉悦感产生,所以脑力活动吸引我们的是体验成功的愉悦的机会。举例:喜欢做填字游戏而不喜欢做代数。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第一到第四章脑力活动的特征: 保持注意力,问题的难度系数相对大,但可以思考解决,这样才会使人有愉悦感。
这给学生为何不喜欢学习提供了一个答案,努力解决难度恰当的问题是有好处的,但是重复一直做太难或太简单的问题,就会非常反感,学生不得不接受这种情况,所以对于上学就会失去兴趣。那么如何处理呢?这就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许让思考容易点,慢慢的渐渐的提升,提高总是好的,要引导。
3、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思考的模型见下图: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第一到第四章思考是在你将周边环境和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用新的方法组合时发生的,思考时占用的是工作记忆。
为验证这个过程,我们举例环棍问题,见图7的题目要求,我们思考的流程是: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规则和游戏界面的样子,然后想象移动圆环来达到目的(图8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第一到第四章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第一到第四章问题是你如何知道将圆环移至哪里?你没有经历过,你会进行各种猜测,你的长期记忆中没有任何信息帮助你,但如果你长期记忆中已经有此类信息,存在事实性知识,那么你只要进行信息的组合即可,所以长期记忆储存的程序对于思考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比如:求7*18=?,7*8=56,1*7=7,5+7=12都是事实性知识,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所以解题就变的容易了。思考容易了,愉悦感就来了!
思考的成功取决于四个方面:环境中的信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长期记忆中的步骤、工作记忆中的空间大小。
课堂启示,教学改善点:
1、确保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2、要意识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制的 3、解释待解决的问题,要建立一定难度与吸引力 4、重新考虑何时提出问题 5、接受与应对不同学生的差异 6、改变速度,转移话题 7、坚持记日记,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数量和质量是思考的关键因素!
第2章 教师应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
认知学原理:
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只有拥有背景知识才能批判性思考。甚至可以说知识更重要,因为有了知识才可以想象,才能够解决问题、决策、激发创造力。
1、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来说必不可少
背景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别人在说什么,更重要的是背景知识可以将环境中分散的信息片段整合在一起以减少占用工作记忆,提高我们的思考效率。
背景知识对于阅读理解起到重要作用:①提供词汇;②填补作者留下的逻辑空白;③相关要点可以合并,在工作记忆中增加空间;④为模棱两可的句子提供解释。
举例1:不同人提问时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根据信息识别后进行回答。小孩子问:答案是打字,成年人问:答案是调表格。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第一到第四章举例2:这段话,对于不懂棒球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测试:把阅读能力高和低的学生各一半一起阅读一篇描述半局棒球比赛的故事,其中一些对棒球了解很多,一些了解很少,测试结果见图5。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第一到第四章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第一到第四章你对一个方面的知识了解得越多,你就越能更好地理解这方面的新知识。背景知识会将你正在读的和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起来,将来帮助你回忆的,就是这些联系。
2、背景知识对于认知能力的必要性
背景知识不仅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更能使你成为一个好的思考者。当我们进行思考时,其实大部分是在进行记忆检索,在记忆中搜索解决方案,这就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
案例1:无知识背景的人,能正确给出答案的只有15-20%。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第一到第四章对于酒吧的检查人员来说,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及记忆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了。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第一到第四章案例2:象棋比赛中,能否获胜?关键在于选手对于棋谱练习的多与少,也就是长期记忆中所拥有的信息量的多少,每下一步都主要依赖于相似棋盘而进行快速的组合反应来完成,所以时间长与短都是最好的棋手获胜。当电脑掌握了大量的棋盘信息,那么它的胜率也是大大的提高。当然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思考与关联,但是记忆的快速反应占了绝大部分作用。
案例3:你是一个烹饪专家拥有足够的相关背景知识,当你看到图片中的材料后,马上把长期记忆的信息输入到工作记忆,可以组合成很多菜肴,还有时间去考虑其它方面,而如果你是空白的记忆?可想而知,结论是啥?非常困难!
所以结论是:背景知识在实际执行中是必需的!
3、事实性知识可以增强记忆
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可以提升你的理解,加强记忆。
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记忆使得获取更多的事实性知识更容易,说明了持有的信息量取决于已有的信息量,下表1验证了这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特点,长期记忆储存量越多,增长的越多。
课堂启示:
1、灌输哪些知识 2、知识体系在先,批判性思考在后 3、具体浅显知识比没有知识强 4、加强阅读 5、偶然获得知识 6、尽早开始 7、知识要有意义
第3章 为什么学生能记住电视里的所有细节,却记不住我们告诉他的任何知识?
认知学原理: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1、记忆的重要性
作者从教师讲课经历来说,当你自认为上了一次超赞的课,内容生动、难易适中、主题清晰,但是第二天学生只记得你说了一个和你家人有关的笑话,其它什么都没有。为何会如此?学生会记得一些却忘记另一些呢?
遗忘有四种可能,一、如图1,要让事情“入脑”就是要进入意识所在的区域----工作记忆?因为环境中有很多信息我们并不察觉,比如当我学文章时,冰箱在嗡嗡响,窗外有鸟在叫,椅子给我后背施加压力,但除非我感知到它们,它们一般不会进入工作记忆。事情要先进入工作记忆,才可能被记住,被进入长期记忆中,这给“不集中注意力就学不会”给出了解释。二、信息不但可以从环境进入工作记忆,还可以从长期记忆进入工作记忆,这就是回忆过程,遗忘可能是不能从长期记忆中找回记忆。三、长期记忆的信息不复存在了,被忘却了。通过实验,说明催眠与否,并不能使得记忆恢复或者增强。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第一到第四章第四种遗忘可能是,有的时候你花了精力,事物在记忆中停留了一会儿,却总不能进入长期记忆。但是有的事情你不感兴趣,却呆在长期记忆中,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关注了有的时候你哭学到知识,有时候不能?除了注意力你还需要什么?答案是:我们能记住带来情感反应的事情,可以记得更好,还有一条是重复。举例如图3与图4。
总结:要学到知识,进入长期记忆,必须在工作记忆中停留。要确保学生会思考知识的意义。
2、好教师的共性
要点:要用特殊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兴趣;确保学生是在思考意义,教案中的要点环环相扣,让学生能够理解从而记住。
3、故事的效用
故事的4C原则:1、因果关系 2、冲突 3、多样性 4角色
采用故事形式的益处:1、故事建立在众人皆知的结构上,从而容易理解角色采取的行动;2、故事是有趣的;3、故事容易记忆。
4、无意义的情况
很多时候会遇到让你记住、学习无意义的知识,那么就是机械记忆,要记住这些内容,就需要小窍门,要有助记术。
课堂启示:
1、从学生思考什么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案;2、谨慎使用强制夺取注意力的方式;3、谨慎探索性学习;4、让作业带着学生思考;5、大胆使用助记术;6、围绕冲突备课。
第4章 为什么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这么难?
认知学原理:
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大多数知识是具象的。
1、理解其实是记忆
事实性记忆对教学的重要性,假设学生能理解所教的知识,那么记忆就会保留。
但是新的概念,学生常常难以理解,我们应该通过联系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比如欧姆定律,电能是电子流动所产生的能量,这个就很难理解,那么电流与水流联系在一起,电流就像管子里流动的水,一端压力低、一端高,水就流动了,然后管壁摩擦力就要使水流的慢,这就是阻力。这样就很好的理解了公式。再比如力=质量*加速度,这个我们用图1的类比去理解,就变得具体,抽象的事物变的更加好理解与接收,帮助记忆。
理解二种情况:1、即使懂了,也有理解的深浅之分;2、即使课堂上懂了,这个只是也未必能运用到课堂外的环境中。
2、为什么知识是浅表的
学生会机械式的记住知识点,而他并不理解自己所说的。
哲学家 约翰 赛尔提出一个问题:想要论证电脑在不理解自身所作所为的情况下是否拥有智能行为。通过测试,机械记忆可以给出答案,但是不会让学生产生思考,也就是没有理解可言。
学生对于掌握的知识都是有局限性的,只是浅表的认识,并不能把相关的抽象的事物联系起来。
3、为什么知识不能迁移
知识迁移指的是将已有的知识应用在新的问题上。
举例1:二道题目解题步骤相同,有相同的深层结构,只是表层结构不一样,但是深层结构才是关键,但我们都只关注表层。会解第一题的应该也会解第二题?
举例2:经典实验
这二个案例都有同样的深层结构,但是回答正确的人只有30%。
为什么我们不善于迁移?这个答案是我们怎样理解事物说起。
我们认知系统在努力理解我们所读、所听,就是寻找合适的知识背景帮助我们理解,但合适的背景知识总是与表层结构相关,这样无法去理解深层结构,也就使得知识无法迁移。
有的时候就算知道2个问题有着相似的深层结构,迁移的效果也是不尽人意的。
课堂启示:
1、帮助学生理解,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比较;2、明说暗说深层知识;3、对深层知识抱有切实期望。
完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