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教育难,为师不易——《教育六问》读后感

教育难,为师不易——《教育六问》读后感

作者: 系游 | 来源:发表于2017-03-27 11:47 被阅读1618次

    教育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为之一,几乎随着人类文化的产生教育也就产生了,而教师也就成为了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但是,在本书的作者鲍鹏山教授的眼中,当今的教育似乎已经丧失了过去那种优美的形式和高尚的内容,其不可缺失的那些固有价值正在流失以至于被人遗忘,更多的变成了一种训练与培训。因此,他才会希望通过对我国教育的起点,也就是孔子的教育的回溯,来重新探寻教育的一些核心问题。

    一、何为教育

    作者认为,教育有两大基本职能,“第一,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明;第二,传授并创新人类的技术”[1]。两者都很重要,但是作者特别强调了一点:这两者之间是有顺序的。并不是说第二点,也就是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传承不重要,而是作者认为我们当今的教育并不缺乏这一方面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是太多了。在作者看来,知识就是对某种事实或某种技术的了解,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知识的考试前一败涂地”[2],因为“知识”是几乎无限的,尤其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出现一个精通所有领域的知识的人了。作者认为,我们在教授知识时,其实完全没必要教那么多,只要把必要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就可以了,可现实的情况却是无论在哪个学科中(哪怕是政治、历史这类人文社会科学),我们都把对知识或是技术的传授当做教育的主要内容,反而忽视了对文明本身的传承。

    作者非常反对这种做法,因为“把教育完全理解为是技术的学习、科学的学习和知识的学习,那实际上是把人类降低到动物的境界。”[3]因为动物也有技术和知识,捕食者有捕猎的技巧,草原上的动物知道逐水草而居,这些都是技术,是知识(有些连人类都没有掌握),这些虽然在复杂程度上不能和人类掌握的科技相提并论,但是其本质上都是为了让自身的存在得以延续的技术,并没有将人类与动物做出本质上的区别。

    那么“什么才是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没有电脑,人还是人,但是没有诗歌,没有艺术,没有伦理,人就不叫人。”[4]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使人真正成为人的,是人类的文明,是在文明发展中产生的一套规则与价值体系。动物没有文明,因为动物的所有行为都是顺从本性的,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除非是生命受到了危险,动物不会做出与本性不符的事情。但是人的不同也正体现在这里,人能抑制自己的本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夏天再炎热,在公共场合也很少会有人赤身裸体,因为那是不文明的。所以,“文明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同人的本能作斗争。人不能靠本能活着,不能顺从本能,顺从本能活着就变成动物了。”[5]

    所以,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是把人当作人来教育,更是要通过教育使人成为人,也就是所谓的“文化”。这里的“文化”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文明化”,是使一个人拥有人类文明的基础,了解人类社会的常识,也就是说他知道善恶美丑,在最低的层次上能分别是非,即便不能分别是非,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是非的。“人如果跟文化分开,或者一个人完全没文化,这个人是不能称其为人的。因为人更动物之间的基本区别就是认识‘被文化’过的。”[6]

    因此,教育应该使人有文化,让受过教育的人不仅有知识,能够通过自己的所学养活自己,更要让他有“文化”,懂是非。这种文化与是非观念,其实就是由前代的圣贤们思考的结果,是他们对问题的判断,因此,“教育就是把以前的伟大圣贤的心灵,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7],甚至在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具体的知识面前哑口无言,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但是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我们不能没有判断”[8],这就是作者对教育与教育的价值的认识。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谈那些在网络上一度引起网友热烈争论的重热点话题(例如“扶不扶”),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在过去可能很难想象的事情:“讲礼仪的人,我们觉得很可笑,嘲笑他;有教养的人,一举一动有规矩的人,我们嘲笑他。我们喜欢的就是那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水浒式的英雄。”[9]

    这其实是“一个民族整体精神生活的粗鄙化”,以至于有种“人都变坏了”的感觉,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价值体系、文明传承出了问题,也就是教育出现了问题。

    二、何为教师

    著名的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曾经写过一篇短篇的科幻小说,叫做《乡村教师》。在小说中,刘慈欣借助想象中的宇宙高等文明道出了教师在文明中存在的意义:在记忆无法遗传,必须通过后天取得的条件下,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在小说中,正是由于一位乡村教师在我国某个不知名的农村地区传播知识,才在无意间拯救了我们的文明。

    刘慈欣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意,但如果让鲍鹏山教授来看的话,可能对小说中对教师工作的描述并不满意,因为他认为教师绝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职业。“做老师,自己要有相应的学问,要有相应的道德,要有相应的品格。”[10]

    是的,就像作者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技术的传授,更应该是文明的传承一样,作为教师也一线的工作者,教师也决不应该只是教授知识,更应该将文明的成果,将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传承下去。所以他认为“光有专业知识不足以做老师,一定要有是非的判断力。我们不仅能回答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回答学生相关的知识问题,我们要能够回答学生的价值问题。这是对老师的要求。”[11]

    反观当今的教育界,对教师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本科毕业想要应聘高中教师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在一些顶级中学中,拥有国内外名牌大学博士学位的老师比比皆是。可如果按照作者的标准来看,可能现在学校中的许多教师依旧是不够格的。不说那些被曝出有着严重师德问题的教师,现在的教育从业者更多的是把教师当作一份普通的职业,和公司白领没有甚么区别。每天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除了上课、作业和学生也没有什么交流,最关心的就是学生考试的成绩如何,就好像工人关心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如何一般。如果连教师都处于这样一种工作缺乏热情,对教育这一事业毫无价值期待的状况,对工作只是应付完成的态度,那我们又能希望学生对学习报有多大的热情呢?又怎么能期望学生成为一个拥有者很道德素质,在是非问题面前判断分明的合格的社会公民呢?所以,“做教师要有理想,要有担当,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老师一定要有价值的判断力,你能回答学生相应的价值问题。”[12]

    作者在书中还讨论了“何为素质”,“何为教材”,并讨论了许多今天教育中的问题与弊病。不可否认,我们在今天的教育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其实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多的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但我们同样需要看到的是,教育与社会两者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社会上的风气当然会影响校园,但如果我们在校园中就没有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的影响,我们又怎么能希望将来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养成良好的素质,并对这个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呢?

    我也曾对自己的工作感到非常的绝望,因为无论我做什么,无论我告诉学生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现实的社会早就告诉学生:学校里老师教你的那些东西更多的只是纸面上的想法,如果你真的这么去做,你一定会“吃亏”的。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对我们苦口婆心的无动于衷,却也对此无可奈何,因为在我们的心底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可如果真的连教师都放弃了那些应该是正确的道理,对是非失去了判断,对学生听之任之,那我们又如何能对未来抱有希望?

    所以,教育很难,做老师更难。我们不仅要有基本的学科知识,要能够分辨是非,传承文明,更要有一份对于这个职业的理想与担当,以及坚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难,为师不易——《教育六问》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xr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