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
正如南老所言,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失去本民族文化支撑的人也是难以赢得他人敬重的。
第一课 有容乃大,不平不鸣
温和对待他人的无礼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也没有什么比水更善于打败坚硬的东西。水平静的时候,润物无声;水强大的时候,足以冲毁城池,淹没六军。温和的人放弃外表的刚硬,保持内心的坚韧,就像水一样柔弱,也像水一样强大!
第一,保持内心的强大
第二,温和地对待别人的无礼
一个温和而冷静的人,他的心就像一条游在深水里的鱼,没有人能伤到他。假如别人无礼的态度使你很受伤,那固然说明对方缺少修养,也说明你的内心过于软弱。与其仇视对方,不如努力训练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三,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教养在生活中,很多人总是让别人决定自己的行为。别人态度好,自己便笑脸相对;别人态度不好,自己便冷语相加。老是让别人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心情,不是失去了自我吗?作为一个强者,当然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心境和行为能力。
第四,处变不惊,静观事态发展
然后再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气量和胸怀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和人格高度,一个人处世立身,气量和胸怀最重要。
即使经佛解说,仍然难以想通。其实,我们用不着把所有的问题都想通,也不可能办到。既然如此,就用不着多想。遇到自己不理解的人和事,用不着按自己标准批评或肯定,一些事情的发生,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而然;一些问题的解决,就像吃了饭要洗碗一样,理所当然。只要恬淡地看待自然而然的事,悠闲地解决理所当然的问题,何必对可能之事、解决不了的问题想得太多呢?
赵州从谂禅师开示的禅理,耐人寻味:每个人只需要顺从本心,自然而然地做自己想做又该做的事就行了。如果不想做或不该做,就不要做好了。如果认为只能对现实屈服,做不想做的事,就自然而然地去做。因为想做不想做的事,等于想做的事,何必愤愤不平、满腹抱怨呢?
如果我们不想被别人的议论所左右,就要克服需要赞美的冲动,理智地评估自己,而不依赖别人的评价。
如果你想表现得比庸人优秀,就要习惯与他人的诋毁为伴。当你遭到诋毁时,不妨把卡耐基这句话默念三遍:“不公正的批评通常是一种伪装过的恭维。”
第三课 寡欲是幸,知足是福
如果有效戒除了贪欲,智慧就清澈明亮了,在做人做事时,没有非分的想法,只知以己之力,取己当得,诚意就显示出来了。没有投机取巧的念头,只求毫无水分的业绩,心态就端正了。没有损人利己的行为,只有助人为乐的事迹,品德就彰显出来了。
学问越多,你对世态人情的理解越透彻,就没有那么多愤愤不平,没有那么多牢骚和抱怨,心态就越平和;贪欲越少,你的压力越小。因为我们想得到的东西永远比能得到的东西多,你想得到的东西越多,与现实的差距越大,缺憾也会越大。相反,想得到的东西越少,缺憾越少。一个学问大而贪欲少的人,怎么会不感到充实而快乐呢?
读书可以关在屋里一个人用功,办事却得跟人打交道,跟事打交道,读不懂人,读不懂事,能干什么呢?方法很简单:多跟人打交道,多接触一些实际,并留心从中总结规律
只要我们养成事事留心的习惯,能看懂的东西必然越来越多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次次的选择,可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生境界中我们的选择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自己选取的比较标准发生了变化,视野就不一样了,以前可能只看到自己身边的一人一草一木,当眼光变得长远、辽阔了以后,看到的就是大不同的更宽广的世界。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人生境界大不同,即便你不能成为大鹏与百合,也不要沦为讥笑他人的虫草,有时别人的心志,你未必能了解。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境界。
不要跌倒在自己的贪欲上。被欲望所掩埋是很残酷的,而往往这种贪欲就像是人性的鸦片,你吸食的时候很过瘾,完全意识不到它的坏处,等你想抽身而逃的时候已经很晚
2.感悟:
是一本很好的书,喜欢这样故事的形式去了学习,简单易懂,做事先做人的道理清晰也落地。对百合那段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努力盛开又传承几十年的精神特别有感触,不被别人所左右,坚定的做自己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