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婉殇成长笔记,用有趣的话语讲述个人成长和深度思考的内容。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所启发,可以关注我哦!
祝各位开篇有益:
一
前几天一个新闻冲上了热搜。
一个小屁孩不想读书,然后被父亲带到工地体验了一把生活。
小孩瞬间怀疑人生了。
说自己被钢筋扎到了,然后父亲说干工地的人谁不被扎?
嗯,小孩没话说了,据说后续是小孩又屁颠屁颠跑到学校读书去了。
于是网上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主要针对的就是孩子不想读书,把孩子带到工地上体验生活让他重拾读书的兴趣有没有用?
其实我的答案是倾向于用处不大的,注意我说的,不能说没用,只能说聊胜于无!
那这说明这位父亲做的不对嘛,那也不能。
因为据说那孩子是留守儿童,他父亲只是一位工地员工。
一位农民工的儿子不想读书,如果你是那个农民工,你能怎么做?如之奈何?
他不是不知道教育要从小做起,但问题是人家实力不允许懂嘛?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本身很可能也是留守儿童,没有人比他们知道留守儿童的难,但现实却让他们长大后也成为了曾经的自己最讨厌的父母,为了生活,他们也只能让自己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成为曾经的自己!
所以,对不对和有没有用之间并没有一定的关系。
站在那位父亲的视角下,我个人的确是觉得这样做是作用不大的,可能这个星期这个月这个小孩的确不想受工地的苦,想去读书了,但一年以后甚至10年以后呢?
但我觉得这个父亲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对的,说白了,这只是限制条件下的无奈之举罢了!
二
那么,为什么这种办法没用?
以及,当你在知道了什么办法没用以后,或许你也就会知道什么办法有用!
首先,是一个回报周期和及时反馈的问题。
你做工地的活计,一般而言工资都是当天给或者几天就给的。
这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及时回馈,没有几个人能抵挡的,这是人的本性。
就好像一款好玩的游戏也会让你在几秒钟或者几分钟之内就能升级或者领到宝箱啥的。
其实这也是利用了人性对于及时反馈的偏爱。
而读书呢?
三四岁入幼儿园,一直到二十二三大学毕业,接近二十年时间,甚至你要是读研的话时间还得拉长。
也就是说,读书这件事你二十来年的时间都收不到回馈。
这么说可能大家感受不深。
大家可以想想另外一个场景:你应聘了一份工作,工资很高,但工资得二十年以后才一次性发给你,你愿意干嘛?
但凡是个正常人可能都直接起身就走了对吧。
看到了嘛,这就是及时反馈的重要性!
这就是读书和工地做事的区别之一!
三
接下来则是两者之间更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难受的程度!
对于读书来说,只要你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那么也就代表了你每天都在经受大脑的折磨,接受学习新知过程中带来的撕裂式痛苦。
在结合这个过程中你是得不到反馈的,也就是说,你不知道你学习的这些知识将来能有什么用。
所以我们小时候经常会疑惑:学习物理干嘛,学习微积分干嘛,买菜又用不到……
换句话说,只要你是有新知摄入的读书,那对于你而言,每天的痛苦都是一样的。
甚至到了一定阶段,痛苦是加倍的。
比如你学小学的知识可能觉得很简单,学初中的知识觉得虽然难但稍微思考一下也能弄懂,高中则弄懂的时间会变长,到了大学,可能有些知识你就是怎么都弄不懂的,而硕士博士则更是如此。
但工地的事情不一样。
可能你前面几天去累的倒头就睡,但你要是连续去上三个月,可能身体也就习惯了。
然后就不觉得累了。
肉体受的苦可能逐渐被习惯掉,被麻痹掉。
工地的事情一旦你熟悉了,那你就会习惯。
但读书这件事情,从来没有熟悉这一说,你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甚至于因为你经历阅历的丰富,你哪怕是读同一本书,也会得出不一样的感悟!
即所谓的读书的苦是锐化的过程,而工作的苦是一个钝化的过程!
四
这个孩子可能这次去才做了几个小时就受不了,但下一次在去,可能就能忍受一天,而如果在下一次呢?在在下一次呢?
他会不会有彻底习惯的那天?
会不会有哪天当他父亲带他去工地里干了一天,然后他依然觉得这和读书的苦相比起来不算什么?
然后彻底习惯,彻底不读书了跟着他吧干工地?
所以,我觉得,如果他父亲真的没办法给予其他家庭教育的话。
下次孩子如果还不想读书,那可以让他去做其他的工作。
比如找家里亲戚开的小店或者村里人开的什么店之类的。
因为那孩子还小,让他自己找工作那也不现实啊。
但重要的是,千万别让孩子习惯了某份工作,当他真的习惯了,那他就不真的不想回学校了!
当然,我这只是建议,具体情况还是具体分析,而且我的建议可能也有问题,大家就当了解了一个新思路也挺好。
全文完,如果觉得对你有启发,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感谢你这么忙还愿意花时间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