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要摆脱平庸,除了遵循一万小时定律,还要进行刻意练习

要摆脱平庸,除了遵循一万小时定律,还要进行刻意练习

作者: 覃梅子 | 来源:发表于2021-12-31 19:40 被阅读0次

在阅读《异类》这本书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成为专家的简单公式,那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权威,你至少要在这个行业浸润一万小时。

可是,像我这样在本职工作上浸润了几十年,早已超过了一万小时的好几倍,却依然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

而有些人在某个行业里只是摸爬滚打两三年,就成为了行业的翘楚。

张萌,是我十分喜欢的时间管理达人,她的著作《人生效率手册》风靡全国,深受青年从业者的喜欢,当然,像我这样的大妈也爱上了这本畅销书。

张萌,就是践行“一万小时定律“的优秀代表。她在大学的小树林里苦熬1000天,让自己的英语水平从学渣变成了学霸。

如今,张萌在事业上身兼数职,在写作上更是高产,一年可以完成一本书,而且书的销量都不错。

有人在同一行业里做了几十年,还只是平庸一辈子,有人不需要一万小时,就已经成为行业中的精英。是“一万小时定律”不灵光了吗?

不是“一万小时定律”不灵光了,而是我们很多人在自己的领域里浸润多年,所进行的日积月累的练习,都只是一种天真的练习。

什么是天真的练习呢?

陈中在他的《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简单地讲,天真的练习者,他们只是在漫无目的地、机械地练习,看不到或者很少看到练习中的问题,也很少能够改进。”

教育部的“双减〞政策出台以后,我们镇中心校的辅导员经常到各小学指导工作,她们对老师讲得最多的话就是:“不要布置那么多机械重复的练习,多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是,我们大部分的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几乎都是机械重复的。

为什么老师们要明知故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有以下原因:

1.书中本来就没有多少练习,又不准组织学生订阅资料,学校也不准老师随便印刷资料,即使老师在网上找来许多有针对性的练习,也只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一下。至于家庭作业,只能多次重复书中的练习了。

2.农村学生的素质,按满分100分划分,至少要分为四个层次:

90分以上为优秀,仅占10%。

80分至89分为良好,约占1/3。

60分至79分为及格,比1/3多一点。

60分以下为不及格,约占1/4。

如果采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老师太难操作了,而且会让学生之间产生歧视学困生的行为。

3.创造性作业,比如手工、画画、手抄报、写作等等,能够独立完成的,多数都是女孩,很多男孩根本不肯动手去做。

因此,大部分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几乎都是每天花十几分钟重复机械地抄写书中需要背熟记下的内容,或者做那些少得可怜的练习题。当然,还有额外的作业,那就是保证每天阅读半小时的课外书。

没有改进,就没有提高。

虽然学生每周都要重复抄写需要记忆的内容,但真正考试的时候,该记下的知识,那些学困生,依然什么都不懂。这是让农村小学的教师十分头疼的问题。

为什么每周都重复抄写的内容,学困生就是不懂呢?单单说人家智商低,是有失公正的。

按照陈中在书所说的,这种天真的重复性练习,是不会取得任何良好效果的。

我们要采取怎样的练习,才能让自己或他人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除了遵循一万小时定律,还要进行刻意的练习。

比如,班上有部分孩子写作业时,总爱写出一些不规范的汉字,这时,我们必须对这些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当场要求他订正,然后再列举类似易错的字,让他练习,通过举一反三来巩固认识。

如此刻意地练习几遍之后,孩子就会记忆深刻,再也不会写错了。

我在书评班时,拆解作业做得不错,笔记写得也算过得去,但就是不会写书评。

为什么呢?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每天都刻意去拆解优秀书评,没有把别人优秀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书评写作中去。

这种拆解别人优秀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复盘他人。

写作是长期主义,尤其是像我们这种比较忙的上班族,要想在写作上摆脱平庸的状态,除了坚持践行一万小时定律,还要进行一定量的刻意练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要摆脱平庸,除了遵循一万小时定律,还要进行刻意练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by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