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位大学同学说过,人,是要相处才知道的。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个人在同性交往方面比异性交往难度更小,虽说同性相斥,但和姑娘们打交道对我来说更简单。从小到大,我的朋友都是女生,男生朋友数量是0。我算是比较典型的女同学,和男生没有深交,不知道怎么和男生说话,感觉在学校除了学习的交流不会再有其他方面的说话机会了。小学的时候有一个脾气不太好的男同桌,我还记得他的名字,他是典型的以成绩好坏区别对待女同学的人,对成绩好的女同学,他不敢惹她们,对我这种中下游的则本色暴露,稍有不爽用武力解决。初中的时候我还和一个皮肤黝黑的男同学以唾沫礼仪对打,这辈子从来再没有那么恶心的经历了,还有一个成绩好的男同学,在我唯一一次的大官“纪律委员”任职期间对我的工作极不支持,就算我以在黑板上写名字为恐吓,此男也无动于衷,让他别讲话还对我吼,有一次晚自习掀桌对拳打,打得我一口气没喘过来,好女不跟恶男斗。自此,和男性同学的对打经历告一段落,同时也代表着和异性深度交流的终止。
对同性朋友,我像大妈,像男朋友,我可以和我喜欢的妹子找任何话题开始勾搭,年少时曾因友情吃醋做过些傻事,女生们的友情微妙,简单又复杂,从相互交换心事开始变亲密,也会因为各自的小情绪貌合神离,但不管再如何复杂,同性友情对我来说,总是比异性友情容易的多。面对异性,我多的是紧张,局促,在群体中一定是话不多的那一个。并且,交朋友,首因效应又起到了决定作用,去年中,我有过很多的合租伙伴,其中男女各异,国籍各异,都说中文的一群人中,因为各自生活背景、经历不同,所以在群居生活中,我仍然是维持着以前的习惯,集体活动不是主动积极的那个,对新鲜事物的尝试瞻前顾后,很多的时候犯“懒”,一群人一起出去吃饭,我懒;去海边捞海鲜,我懒;一起去某个地方玩,我懒;习惯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不愿意和陌生的人一起,很正常又特别矛盾的性格,出门在外,是和陌生人交流相处的最佳机会,也是可以治愈异性交流恐惧症的好机会,但是我一直没有积极参与其中。
这趟间隔年中,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收获了一段异性友情,而这段友情的发展并不是我自己主动寻来的,而是借由我的同性朋友得以发展的。如我所说,最初见到这位朋友的时候,他和他的朋友们总是坐在房间的沙发上,因为我是早一批入住,和其他舍友已相熟,对于新来的陌生室友,因为懒,我不愿意主动结实新朋友,所以最初并没有很多交流,后来工作结束,大家渐渐熟悉,分别的前几晚,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吃冰激凌喝酒,这个时候的我依然不主动融入,直到第二次有缘再在一起做一份短期工作,他还问我来自哪里,做什么工作,再到第三次的工作,短暂相处1个多月,之后我离开,他和我的女朋友一起继续工作了3个月后,他去南岛旅游经过黑丝来给我的女朋友过生日,一起住了1个星期左右,他去相邻的一个城市换宿找工作,周末的时候会见面,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变得很熟,聊的也多了,最后一次大家一起自驾游,来回路上都是我坐在副驾,找话题和他聊天,从那次开始,我把他当做聊得来的朋友,唯一的一个异性朋友。后来又一次的三人游机会,友情升温,他是个很好的倾听者和开导者,虽然偶尔毒舌。
这几天突然想到我们认识的开始,如果一直以我惯常的交友习惯,我永远不会有机会和他成为朋友,因为自己的原因,没有主动去了解别人,所以彼此不熟悉,导致做不了朋友。另外,因为我自己对外的言辞方式总是太自我,语气中又总会让别人产生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误解 ”,进而让别人认为我不好相处。若不是我女朋友的间接链接,我决不会认识这么好的一个异性朋友。所以,因此这段友情的发展,同理到其他的异性交往中,一位长辈说我,因为没感觉,所以不继续交流接触了解,更没有感觉,从而导致死循环。过来人的话并非毫无道理,加上对这段异性友情的反思,我意识到,所谓相处,并非形式上的你来我往吃饭喝茶的相处,而是要端平心态,用心去交流、相处,只有双方把真正的自己展现、表露出来,才能知道两个人,是否真的能做成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