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源于欧洲的狂欢节,针对的是中世纪等级森严的宗教文化。宗教仪式上所有的活动都是虔诚的和正式的,但在狂欢节日里,人们可以戴上面具,穿着奇装异服,在大街上狂欢游行,尽情放纵自己的原始本能,不必顾忌别人的眼光,表现出对现存秩序的大胆反叛。在《悟空传》里,孙悟空的形象具有很明显的“狂欢”精神。小说对孙悟空的叙述很特别。从他的今生开始讲起,但他却失忆了,记不起前世发生的事情,他以前的事情都是从阿紫等人的回忆中慢慢描述出来的,这一点本身就具有戏剧性和诙谐性。小说中展现了两个具有相反性格的孙悟空,一一个迷茫,得过且过,不知自己为何奔忙;另-一个却目标明确、行动力强,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他们共同构成了孙悟空的性格特点,但后一形象最具有代表性生。孙悟空表面看起来嬉皮笑脸,油腔滑调,面对紫霞“你在关心我吗”的问话,他的回答是:“我关心你作甚?俺在花果山时,路边见了狗,也要上前打招呼的。”但他敢于向权威发出挑战,勇敢发出质疑的声音,他也敢于上天庭直面玉帝和众神仙,和天兵天将作战。他敢于做自己:“哈!老孙最恨的就是规规矩矩的,越是动不得的东西,就越是要动一动。”他勇于追求自由:“我为什么要做神仙?因为我想,那样至少自己的命运,不用握在别人之手他宁愿死,也不愿认输:“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最后他用死证明了“本性比任何神明都高贵”,从而勇敢地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