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而那些最终步入犯罪歧途的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连串被忽视的早期影响。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犯罪人格的构成,试图从生理缺陷、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维度,揭示犯罪心理是如何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悄然形成的。
犯罪人格的构成
生理缺陷儿童
自卑与挑战:有生理残障的儿童可能因自卑感而更努力克服困难,但也可能因无法适应社会要求而走上犯罪道路。
被宠坏的儿童
自我中心:被溺爱的孩子可能变得自我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社会责任感。
适应困难:他们可能在面对现实社会的挑战时,因缺乏独立能力而选择犯罪作为逃避手段。
被忽视的儿童
缺乏关注:被家庭和社会忽视的孩子可能因为缺乏关爱和指导而发展出反社会行为。
社会兴趣不足:他们可能未能培养起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注,导致合作精神的缺失。
早期影响
犯罪分子和所有人一样,都在追求胜利,追求达到优势地位。但这些目标各不相同,犯罪分子的目标总是私人的、个体感受上的优越。他们所追求的对他人毫无贡献,他们不合作。社会需要它的所有成员为共同利益做出贡献,并能够合作共赢,我们彼此间也同样需要互利。
社会合作的失败会导致儿童走向犯罪的道路。因此想要知道儿童犯罪的影响因素,就需要从合作失败的诱因中寻找答案。
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有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许他们经验不足,无法让孩子与他们合作;也许他们表现得仿佛一切都万无一失,拒不接受别人提供的帮助;或者他们本身就不具备合作能力。
又或者,孩子本来觉得自己是全家的中心,等到三四岁时,新的宝宝出生了,让先出生的那个孩子觉得遭到了打击。
- 竞争与嫉妒:家庭中孩子之间的竞争,如对父母关注的争夺,可能导致某些孩子产生嫉妒和敌意。
- 父母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如过度宠爱或忽视,对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能力有深远影响。
贫穷
贫穷也给错误解读生活提供了借口。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外可能遭遇社会偏见。他们的家庭有着诸多不足,需要面对重重挑战和伤痛。
- 社会偏见: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面临社会偏见,导致他们误读生活状况,认为不劳而获是达到优势地位的手段。
- 社会差距导致孩子错误解读当前状况,以为只要达到优势就可以不劳而获。
生理缺陷
- 自卑感:生理缺陷可能引发自卑感,但如果教育得当,有缺陷的孩子也能培养起对社会的兴趣。
- 内分泌问题:内分泌问题不应被简单归咎为犯罪的原因,人格的形成远比生理因素复杂。
社会缺陷
- 孤儿与私生子:这些孩子可能因缺乏社会关注和指导而未能培养合作意识。
- 对社会的冷漠:犯罪人格的个体可能对社会和他人表现出冷漠,缺乏合作意愿。
- 个人优越目标:他们追求个人优越目标,但这种追求往往与社会利益相冲突。
犯罪行为的借口
- 自我辩护:犯罪分子往往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如将责任归咎于环境或他人。
- 缺乏社会支持:他们可能感到社会不支持自己,从而认为犯罪是实现个人目标的合理手段。
犯罪心理的发展
- 童年遭遇:个体心理学认为,通过研究犯罪分子的童年遭遇,可以了解阻碍他们学会合作的因素。
- 性格形成:到五岁时,儿童的心理特征已基本成型,早期经历对他们的性格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犯罪问题的解决方案
体罚的无效
体罚是无效的,它只能向犯罪分子证实社会的敌意和不合作。
从其他角度看,体罚也没有用。许多犯罪分子并不看重自己的生命。不管体罚还是经济处罚都吓不着他们。
- 社会敌意:体罚可能向犯罪分子证实社会的敌意和不合作,导致他们更加坚定地认为社会是他们的敌人。
- 丧失自信:体罚可能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对学业和社交失去兴趣,进而可能逃学,与有类似经历的孩子聚集,形成反社会行为。
培养合作
- 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能力必须经过学习获得,不是遗传的,需要通过培养和锻炼来发展。
- 教育的真理:合作的价值可以在课堂上教授,作为真理传授给儿童和成人,帮助他们为将来的合作知识考试做好准备。
矫治方法
- 失业问题的解决:通过提供工作机会和职业培训,帮助人们找到工作,减少因失业导致的犯罪。
- 监狱教育:在监狱中开展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及组织讨论团体,促进犯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社会问题的处理:减少社会中诱惑犯罪的因素,如贫富差距,避免奢靡和炫富行为。
预防措施
- 儿童教育:在儿童时期培养适当的合作意识和社会兴趣,预防他们被引诱走上犯罪道路。
- 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关注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以正面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合作精神的发展。
犯罪人格的构成是多方面的,涉及个体的心理特征、家庭环境、社会经历等因素。理解这些构成因素对于预防犯罪和矫治犯罪行为至关重要。通过培养个体的社会兴趣、合作精神和对他人的关注,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