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名士陈寔,后世称为“陈太丘”。从小便有志好学,经常读书不知道休息。长大后不追求名利,非常德高望重。与其子陈纪、陈谌都非常有名望,时号“三君”。父子“三君”是非常让人钦佩的,他是如何把两个儿子也教育得如此好呢?《世说新语》里的一个故事大约可以窥见一斑: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记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两个儿子因为偷听父亲与客人的谈话而把把饭做糟糕了,忘了给锅里放竹屉,把米饭漏到锅里变成了一锅粥。这在一般家庭可能难免会挨一顿训,甚至一顿打,但幸运的是他们有一个好父亲,非常理解他们的行为,宽宏大量地原谅了他们。
这件事情虽然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仔细品味,却有很多家庭教育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
两个儿子为什么对陈寔和客人的谈话那么感兴趣,以致做饭时出现出错。想来两个人谈论的内容一定非常有趣,非常具有吸引力,所以才会让两个孩子听得入神而忘记了自己正在做的事。
其父陈寔是儒学名士,又德高望重,家里自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访的客人自然也是饱学之士,想来他们一定不会谈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也不会背后说人是非。文中用“论议”二字,大约是对某个深刻的学术问题或社会大事进行讨论研究。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亲常与人讨论研究问题,孩子自然对相关的问题也比较感兴趣。
有位老师孩子小时候经常在家备课,一天看到刚会说话的孩子拿着床头的一本教材一本正经地看着,而且还拿倒了,老师问到,“孩子,你在看什么呢?”没想到他说“我在备课呀!”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个榜样一定要做好。
其次,对孩子的劳动教育非常重要。
两个儿子很小就开始做家务,亲自煮饭招待客人。可见陈寔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做得非常好。孩子只有参加家务劳动,参加一些体力劳动,才能真正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也才更容易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自食其力的能力。
有个人曾问自己的孩子,“你知道咱家的饭是从哪里来的吗?”本以为孩子会说是父母辛勤劳动赚来的,或是辛苦做出来的,但孩子却轻松地说“厨房里端出来的呀!”没有劳动的体验,就不能懂得生活的艰辛,也不能体悟父母的辛劳。
做饭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大约可见出这两个孩子平时在家也是经常做各种家务的。
再次,对孩子行为的引导非常重要。
蒸米饭变成了煮稀饭,而且还有客人在家,一般人看来是一件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大约会对孩子进行严肃地批评。
但是陈寔却是仔细询问孩子没有做好饭的原因,得知两个孩子如此痴迷地偷听他和客人的谈话时,就想考一考孩子们,让他们复述听到的内容,两个都说的非常清楚。陈寔听了非常满意,就说:“稀粥就稀粥吧,何必非得是蒸饭呢。”大度地原谅了孩子们的失误。
陈寔的态度其实可见出,他是非常欣赏和支持二位兄弟这种学习精神的,进一步鼓励和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也让孩子明白精神追求远远重于物质追求,饭吃得差一点没有多大关系,学习这件事与吃饭相比自然更为重要。
两位兄弟一直也都很好学,都以博学多才而闻名天下。所以面对孩子的错误,一定要分析具体原因,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轻易批评,更不要轻易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不知道那天的客人到底是谁,但相信不管是谁,都应是支持陈寔做法的,也是欣赏二位小孩的。不然怎会配做陈寔的座上客,有怎能高谈阔论,以致吸引两位孩子如此入迷而忘了做饭?
一顿饭是小事,与孩子的成长教育相比,喝碗粥也是值的的,一顿饭是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来。
传统文化与人生哲学系列3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