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算成功?是平步青云名扬四海,还是富甲一方,衣锦还乡?是得到富可敌国的财富,还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可能这些都不是!
大家好,我是發姨。
图片来源作者:發姨 未经本人允许请勿盗用,违者必究今天我要写的就是庄子·达生。我们在读道家尤其庄子的文章时,之所以会感到分外平静,是因为他们习惯用一种更高更远的视角来描绘万物。比如《庄子·则阳》中的蜗角之争,说是在蜗牛的左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在右触角上也有一个国家,这两个国家经常会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每次都打的血流成河,饿殍遍野。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是不是有些可笑?
在我们看来,这两个国家争来争去,争的也不过是一处针尖之地,这有什么意义呢?但转念一想,和整个世界相比,我们每个人不也是弹丸之地吗?和整个宇宙相比,这个地球不也是沧海一粟吗?可能还不如一粟。再例如《庄子列御寇》中的庄子之亡,庄周的弟子想厚葬他,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这难道还不够吗?弟子们担心的说,我们是怕野外的乌鸦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笑道,野外是有乌鸦,但地下也有蝼蚁,为什么要夺走乌鸦的食物,转而去送给蝼蚁呢?你们和这些蝼蚁有什么特殊的交情吗?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视角足够宏大,当我们的眼光足够长远,就会发现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所以在庄子看来,这个世界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快乐才是真的。而且快乐不分先后,不分大小,你此刻能感到快乐,那此刻就是你人生之中最大的快乐。我们常说努力才有回报,人生要先苦后甜。但庄子却说,难道眼前的快乐就不是快乐吗?你以为你能得到长远的快乐吗?你以为长远的快乐就一定是你想象中的快乐吗?庄子穿着破衣在茅草屋中梦蝶的快乐是钱财多少能够决定的吗?以上就是庄子的思想,后人将这种思想总结成为了四个字,达生忘我,达指的是通晓,生旨的则是生命。
今天我就通过庄子的《达生》篇来写一下在道家眼中,人们通晓生命,领悟命运的方法。达生之情者,不悟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悟知之所无奈何。意思就是通晓生命的人不会追求那些生命中无法得到的东西,也不会坚持去做生命中那些无可奈何的事情。我们想要身体健康,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然而有的人物质丰富,但身体却朝不保夕。我们想要精神健康,使其完全贴合于形体,然而有的人形体虽然无恙,但精神却已经消亡。
接下来是“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人们不能控制自己的降生,也不能阻止生命的消散。明明拥有了很多,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这多么可悲啊!人生在世的首要条件就是活着,但人们却不知道该怎样活着。他们在迷茫的世界中度过余生,似乎一直都困在无奈和苦累之中。那应该怎么办呢?办法就是:“夫役免为行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意思就是世间的大多痛苦只是来自于各种外物,假如我们能忘却这些外物,也就没有了那些由羁绊带来的痛苦。没有了羁绊和痛苦,自然也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这就叫“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不想要得到更多,身体就不会亏损,不总是瞻前顾后,精神就不会消散。这样一来,我们就能随自然变化而变化,真正做到与自然相辅相成。
以上就是《达生》的主题思想,但因为这个概念太过复杂,所以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庄子又讲了这么几个故事来阐述《达生》的意义。
第一个故事叫做(醉酒)。有一天,列子问关尹子:我听说那些得道之人能够常潜水底而不感到阻塞,能够助力火中而不感到炙热,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关尹子说,这是因为守住了纯和之气,不是什么智巧能够做到的。往下这句话是重点:“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以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意思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大凡具有外形、面貌、声音、颜色的东西,都属于是一种物,那既然都是物,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如此多的区别呢?为什么有的物好,有的物坏,有的物受人喜欢,有的物遭人厌烦呢?言外之意就是物与物之间没有区别,说到底,他们只不过是形状和颜色不同罢了。我们作为“人”这种物也存在自己的形色之分,如果我们能懂得万物齐一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忘记自己的形色,他物又怎么能威胁到你呢?无欲无求,无牵无挂,没有任何的束缚,一切都随自然而变化,他物又怎么能控制得了你呢?这里要注意,不管是在水底还是在火中,都只是一种比喻,可以将其看作是人生之中的苦难和困惑。我们之所以会有苦难和困惑,是因为我们都有所求。如果你的眼中别无他物,又有什么能让你感到困惑呢?关尹子继续说,一个醉酒的人不小心从马上坠落,他的满身都是伤痕,但是却没有性命之忧,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摔的不重吗?关尹子说:很重,换做旁人可能当场去世!难道是因为他的骨骼结构和别人不同吗?关尹子说,相同,就算他们受到一样的伤害,那造成的伤痕也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这就很关键,“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慑。因为他的精神高度集中,他乘坐在马上毫无感觉,跌落马下也毫不知晓,不管是生是死,是惊还是惧,全都不能进入他的思想之中。这句话很奇怪,醉酒的人不是精神涣散吗?为什么还说他的精神高度集中呢?这也是一种比喻,意思就是因为他已经醉酒,所以在遇到危险时才不会产生任何惧怕的想法。换句话说,我们遇到的大多危险和困难都不是来自于危险本身,而由危险带来的恐惧、紧张、胆怯等负面情绪,对我们来说才是最大的危险。醉酒之人忘记危险的状态,不就像是圣人忘却外物的心态吗?他将自身藏匿于自然,将天下藏匿于天下,还有什么?能够伤害他,伤害天下呢?复仇成功的人不会去折断那把曾经伤害过他的宝剑,心存恨意的人也不会将怒火随意的发泄给他的乡邻!他们看似随波逐流,但精神却与整个自然相通,这不就是人最理想的状态吗?
为了形容这种状态,庄子还创造了一个成语,叫做呆落木鸡。说是有一个叫纪渻子的人,曾为周宣王驯养斗鸡,刚刚训练了不到十天,周宣王就着急的问,鸡,训练好了吗?纪渻子说;不行,它还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呢!十天之后,周宣王又问纪,训练好了吗?纪渻子说:不行,它还是听见声响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就这样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训练好了吗?纪渻子说:不行,它还是动作迅捷,意气强盛。一个月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这才说:差不多了,现在这只鸡即使听到别的鸡打鸣,也不会做出什么举动,就像是木头做的鸡一样,只要他出现在斗鸡场,别的鸡就要抱头鼠窜!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发现没有?训鸡时最开始的驯服骄矜,自恃意气,不就是人们年少时的状态吗?什么听见声响就叫,看见影子就叫?不就像是我们看到各类新闻资讯,被这些信息和情绪左右的状态吗?我们义气强盛,从不屈服,但这真的有什么意义吗?除了能让人自我感动,除了能让你被现实敲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用处吗?
下一个故事(善游者)。颜渊对孔子说,我曾在一个叫觞深的地方渡船,那里的摆渡人划船的技术十分巧妙,于是我就问他,划船可以学习吗?摆渡人说,可以。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善于潜水的人,就算他没有见过船,那他也能熟练的驾驶船。我问他其中缘由,他却不再回话。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之所以会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是因为他忘记了水的存在,之所以会潜水的人其实没有见过船,也能划船,是因为他把深渊看作丘陵,把划船看作驾车,不管遇到什么状况,他都不会放在心上。对他来说,在水中和在陆地并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什么意思呢?庄子又换了个打赌的说法,他说,用瓦器作为赌注的人,就会心地坦然,就会技术高超,但用丝绸作为赌注的人,则会心存疑虑,会错误百出,要是有人用黄金作为赌注,基本上都会头脑发昏,意乱神迷,因为只要有所顾忌和惋惜,那就是以身外之物为注,只要是以身外之物为重,那其内心必然要纷乱如麻。接下来这句话是重点:怎么才算达到自然的状态呢?叫作:“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但却依然还想这样,这就叫做自然。比如说善于绘画的工匠,就算不借助任何工具,他随手画出来的图形就胜过使用圆规和矩尺。忘足,屦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忘掉了脚,是因为鞋子的舒适,忘掉了腰,是因为腰带的舒适,忘掉了是非,是因为内心的舒适。如果能再忘掉舒适,这也就是自然的状态。
最后一个故事(祭祀)。有一个专门主持祭祀的官吏,穿戴好礼服,来到了猪圈旁边,他对着栅栏里的猪说:你为什么厌恶死亡呢?我精心的喂养你三个月,用十天为你上戒,用三天为你作斋,然后铺垫上白茅,把你的肩胛和臀部放在雕刻有花纹的机器上,我用如此高贵的礼仪来解决你的身后之事,这样的做法你愿意吗?庄子说: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错牢之中,自为谋,则苛生有轩冕之尊,灭得于殡车之上。意思就是从猪的视角来看,那你用再高贵的礼仪,也不如让它好好活着,继续关在猪圈中吃糠咽糟。但从人的视角来看,就希望生前享受荣华富贵的地位,死后享受精妙的柩车和棺椁。为猪打算就要舍弃富贵,为人打算却要追求富贵,所以他们之间为什么不同呢?那些为了财权损伤身体,为财富不择手段的人和这些作为祭品的猪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在庄子看来没有。
那么今天就到这里,我是發姨,我们下期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