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应试教育被疯狂吐槽的时候,小T尚在牙牙学语,面对这团无邪的小肉肉,发自内心的希望只要他开心就好,只要他的脸上挂着笑容,学习好不好无所谓,我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唯分数评价孩子的家长。
不好的兆头是,自己貌似正在往厌恶的方向发展。
婴儿时期的小T喜欢在熟悉的环境里活动,小区广场就能让他乐不思蜀。
所以没有上早教,在家野到了3岁半才上幼儿园。
幼儿园有各种兴趣班,围棋、画画、小主持人、英语、钢琴,他一一摇头,问:有没有学打架的?
4岁过第一个暑假,送到跆拳道馆,每天一个小时,目的是希望体能运动消耗身体热量,改善吃饭难的问题。
事实证明我只是一厢情愿,站在最前排的小T毫无敬畏之心,课堂上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教练一本正经讲课的时候,偷偷去扯他的黑腰带,另外就是在道馆的地上随意打滚。
热身运动让他觉得枯燥,很酷的动作自己又玩不转。
不想上课时,我也非常宽容的表示理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9月开学,作罢。
眼看朋友圈里的同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拿手,我们的小T依然只热爱捡根棍子舞刀弄枪。
长辈颇有微辞,暗示我的放任可能荒废了一株品种优良的小树苗。
所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认为自己的孙儿是被施了魔法的神童、有朝一日一定能光耀门楣、名垂千古不是?
很遗憾,对孙辈抱有此幻想之人必定是对儿辈太过失望,包括我自己在内。
熬到5岁,去琴行,非要学班上的男神拉小提琴,被两家机构拒绝。
一家的说法是初学小提琴半年内就别想听出音律,左邻右舍大概都会以为你家天天在杀鸡;
另一家的说法是小T虽然满了5岁,但个头太小,小提琴在肩上搁45分钟估计他会趴下。
于是去打爵士鼓,针对幼儿的课程就跟打游戏一样,小T也乐在其中,厚着脸皮去试了三次。
销售还算有良知,从来没有试图让我缴费,反而一次次建议多试几次,看孩子是否真心喜欢。
果然,再后来,这娃就不再愿意去了,坚持要学就学小提琴。
T先生更是慈父,先前跆拳道上课时还去瞅了几眼,练鼓时就保持沉默了,不反对,但也不怎么支持:这么小学什么学,开开心心玩就行了。
玩就玩吧,幼儿园活动还算丰富,双休的时间简直就是漫无目的,漫无目的也没错,可有那么多“别人家的孩子”呀,“别人家的孩子”一刻不停的在学呀。
难免会有些焦虑。
直到遇上一对一在线学英语的课程,从课前咨询到试课、从合同签订到缴费,全程在微信完成,完美解决了送孩子外出上培训班的交通麻烦,时间自然也省了不少。
移动互联网的好处不言而喻,无论何时何地,网络在,老师就在,课件就在。
T先生的痛点也被抓到了,头一次表示赞成。
考虑了一个周末,费用尚在能接受范围,周一爽快付了款。
就在今天,第三堂课刚刚结束,实话说,体验并不美好。
试课,开始前五分钟,助教来电,老师家停电没网络,换了另一位,好吧,接受。
第一堂课,上到第20分钟,老师消失,助教来电,老师家网络崩溃
,在我的一再要求下,换老师补了下半节课。
第二堂课,40分钟,向刚刚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小T教授了20个新单词,我提出质疑,助教表示,会提醒老师放慢进程,同时要求家长在课前课后要帮助复习预习。
好吧,我家孩子愚钝,我们预习。
结果就在刚才,第三堂课,老师花37分钟讲了上周的课,我们昨天预习的课程,只讲了3分钟。
助教又来了,第一通电话:系统故障,课件没有及时更新;第二通电话:孩子比较小,接受慢,所以安排了复习课。
前言不搭后语,经不起我的一再质问,承诺明天同一时间将课程补回。
这是一家新兴的互联网企业,由一位并不讨厌的明星代言,他们搭建了孩子和专业英语老师之前的桥梁,让有需要的家长和有空余时间的老师在平台对接,设计了各种吸引孩子上课的心机环节,模式没问题呀。
显然,仅仅依靠强大又脆弱的互联网,企业对自由职业者的掌控能力并不乐观,我不知道有多少客户像我一样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停电、断网、传错课件……
在乐于共享信息的家长群体里面,每一条负面信息都可能让该品牌陷入万劫不复。
小T并不知情,他乐于和陌生人交流,常常在上课时天马行空,逗得老师哈哈大笑。
我在第三堂课后也开始怀疑自己,这种模式的教育,到底是寓教于乐,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是保证他的纯正发音,还是真要按认识的单词数量来评价效果……
我不知道最后会怎样。
我希望小T能找到自己内心热爱,不愿意违背他的真实意愿以自己的喜好指手划脚。
现实的状况是,这个孩子我观察了5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爱玩、爱看动画片、爱买玩具。
需要引导不?需要要求不?尺度怎么掌握?不知道。
兴趣是先天带来还是后天培养?
贪玩肯定是天生的。
那后天怎么培养?朝哪个方向培养?
随大流,还是继续静观守候?
我也不知道。
Help me。
欢迎留言探讨,指点迷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