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平等地每天拥有全新的24小时即86400秒,不多不少,日日清日日新,用不完没得存,不够用没得多。
如果时间账户每天打进日薪86400元,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尽可能全的拿到这笔钱?
在此之前我碰到的问题是:
- 拖延,越重要的事情越等到最后才做。
- 贪心,这个想学那个想看,焦虑的“信息收集癖”。
- 花了时间制定计划,一旦开始执行就变带偏轨道。比如准备阅读一小时,看着看着想到有件事没做,开了电脑发现有个资料还没看,资料打卡了又点了个广告看别的去了……
- 时间(精力)管理混乱。早起精神饱满却刷手机,吃完饭昏昏欲睡却逼着自己啃大书。整块时间被“碎片”占领,又拼命地想从碎片时间里挤出整块时间。
如何实现自我管理?
一、 把工作,睡眠,学习等大块头提取出来,其他都归入杂项(碎片清单),做时间分配。
这里想跟大家聊聊“最重要的三件事”如何处理。
1、基于“角色管理”的分配:每个人在生活、工作、社会当中都同时拥有多个角色,如何给自己定位,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我们对时间的分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明确定位。想当一个事业为主的奋斗者?还是想为家庭多做点事情?或者是广交朋友?还是专注于个人成长?
2、选三个: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同一时间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一般超出五个角色或任务就应付不了。
3、分配:基于最重要的三个角色,细化到每月、每周、每天,都有对应的事项,就有至少三件。
这些事情大致可分为三类:
①与未来有关(成长增值)
②与当下有关(今天必须完成)
③简单易行的小任务(碎片清单)
每天选出与此相关的三到五件事。
如果你需要打打鸡血才能进入状态,先做一个小任务能让你更有信心投入接下来的任务。
如果你容易受干扰,越重要的事情就越要先动手做,那么小任务放最后再做或者穿插在碎片时间里完成。
今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可以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因为,你不得不去完成。
当然,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也是经过好几轮顺序变换的尝试之后才确定了这三件事的顺序,能保证当天无论自己是什么状态都能完成任务。
二、找到精力对应点和可控点。
比如早上看东西思路清晰,下午操作技能类进入状态很快,晚上看不下书但适合跟直播或网课学习,饭后跟家人聊聊天等。
这一点是跟“最重要的三件事”配合过程中找到的。
每个人的生理波动期都不一样,有人早上写文章高效,有人晚上写文章比较溜,所以要多尝试,直到找到自己的高低峰。
三、在模式相对固定之后做断舍离。
想做的事情列个单:
- 重要的有价值的为“Next”(下一步准备做)
- 有最好,没有也不影响大局的为“Someday”(有时间就做)
- 暂时未归类为“Inbox”(待整理)。
每次想到一件事情先分类,然后跟现有名单对比,重要或者要先做的靠前插入,不那么重要紧急的往后排。
以上分类可以借助清单软件做记录,也可以自己找个本子记下来。
四、一段时间给自己定一个主题。
比如从Next列表里挑选出来的某个项目。
定好了主题,大块头时间优先执行主题相关内容。一个主题进行接近尾声时就开始筹备下一主题,保持状态衔接。
比如我一月份参加一个知识训练营,每天的整块学习时间都以训练营内容和实践为主,月底顺利拿到优秀学员。
二月份接着劲头开始学习心理学,计划50天学完两本教材,因为日均3小时的高效学习,提前10天完成。
之后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继续往个人成长主题方向精进学习。现在每天3小时已经非常习惯。
五、满足大脑“小猴子”的享乐主义。
在一月的训练营完成之后,我从Someday里面找了一个一直想看还没看的剧,狠狠褒了一天剧,简直不能再满足,第二天就自动自觉投入下一主题,也不会郁闷地把自己当做苦行僧什么的了。
分阶段给自己一些奖励或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并且答应的奖励一定要给到,否则“小猴子”就会出来捣乱。
如果没办法对自己足够狠,最好还是跟“小猴子”保持愉快的合作。
践行小结:
- 因为“工作模式”相对固定,拖延问题就变成了重要程度排列的选择问题。
- 实际执行与计划匹配度提高。整块时间明显,一天最主要的几件事都是按对应精力点安排,不需要纠结,做起来很顺手。
- 任务间的切换自然,不会被其他事情干扰、分散注意力或跑偏。
- 利用时间记录APP,随时看到今天的时间都在用哪。
- 精力充沛和动力满满离不开适当的睡眠、休息和奖励(包括成就感)。
END。
我是素丫suya。书不分好坏,只论“值得怎么读”。
这是2017年50之第11篇文章。让我们书尘作伴,活得洋洋洒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