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动 ---高中作文--于2001/5/13/
在我看来,感动就是生存方式体验后的心性爆发,我就是这样不停地感动着---感动着生命中的每一片火花。
最让我感动的第一件事就是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我觉得从来没有人像他一样把男人的心境挖掘的更深入细致;你设想一下,一个思想成熟的残疾男人不能施展自己的志向是一件多么悲哀、痛苦的事情啊,于是他情不自已,向自己的母亲出气,而母亲却不厌其烦地爱他,他感动了,于是发出“我写作是为让母亲高兴”的心声。他为自己的母亲感动,我则因他的尽情抒发而痛哭流涕,因不及一个残疾人懂得抒发而感到自身的卑微。其次,让我感动的是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东坡刚正不阿、才华横溢,也因此受到世人的攻击和嫉妒,当他被长途押解的时候,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贫瘠而愚昧的土地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文明的脆弱性也在这里,一步之差就全盘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迫到这一步的之差境地的则是一群小人…”
看到如此发自肺腑的民族大气与文化情怀,你能不感动吗?反正我是从内心里佩服,我就觉得他也把我自己的心也捧了出来。然而作者并不是浅尝则止,还进一不描绘出了东坡此后悟出的成熟(或许将是我们几十年后正想悟出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呜呼,这样华美精深的文字难道不能给你一点感动吗?作者在历史的情怀中感动,我则因他的感动而感动----是一生存方式的感动。
我想以上就是他们的生命体悟与审美方式,我把他叫做感情型感动;然而,还有另一种更重要的感动:矛盾性感动。
张贤亮曾经说过:烦恼就是智慧,一个人之所以不选择死亡,那是对自身命运的超越。我觉得这句话极有见地;所以,纵使在《生命幻想曲》中发出: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的顾城,其结局也只是让人叹息。而朴树则相反,他在歌声中唱到:“妈妈,我恶心,在他们的世界,他们只关心粮食、只关心电视…..可是,我不想死”。可是,反过来想,选择生存与死亡不都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吗?就像正直与圆滑、时髦与朴实、平凡与伟大、嫉俗与媚俗,哪一种不都是生活的方式呢?你可以像卫慧一样疯狂,也可以像尼采一样反传统,还可以像萨特一样爱自由,更可以如老庄一样重清淡.…..所以,我矛盾、我感动,或许我什么也不懂,只是在人生必然的苦楚中来回品味,品味中,我只能把苦楚升华为感动,在感动中消磨时光,就像在人生的围城中游荡一样……或许,我也能像苏曼殊,在“出家与爱国”等人生的矛盾中得到收获……
我把感情的感动与矛盾的感动统称为生存的感动,因为我们因感动而生存,因生存而感动;因为被事物的未来无情地打破再尽情地补充,就是哲学的感动,生命的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