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史之乱后,各藩镇与唐朝分庭抗礼,自建幕府,所有官员的任免皆不经过朝廷,渐成尾大不掉之势,而期间又以河朔三镇为祸最烈,即范阳军、成德军、魏博军等三镇。
唐 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自其父王士真死后,自任为成德军留后(代理藩镇节度使)。
唐宪宗想要讨伐王承宗,裴垍上奏道:“李师道(平卢军节度使 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幕后黑手,以后再说)的父亲李纳,跋扈不恭。而王承宗祖父王武俊,却有功于国家。李师道的留后身份之前都获得了陛下的认可,而如今陛下却要夺王承宗家的封地,这让王承宗如何能够心服?不如等待时机,等王承宗先主动启衅朝廷才是。”
宪宗又转问李绛的看法,李绛道:“河北范阳诸镇不听朝廷谕旨,天下士民无不愤慨,但就目前而言还不到消除这一大患的时机。成德军自王武俊以来,子承父业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现在王承宗接管藩镇军务,所部军士均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对的。若现在朝廷派人去取代他,怕他未必会束手奉诏,而且范阳、魏博等镇与成德军一样,都是父子相传。一旦成德军有事,其余藩镇都会寒心,各镇势必联合抗命。而一旦事情到了这一地步,朝廷则必须调兵遣将,讨伐各藩镇。而藩镇各置官署,对下给官爵,对士卒发衣粮。以逸待劳牵制朝廷,坐观胜负。而朝廷却会因此而疲于奔命。现在关中地区大旱,江淮地区也是水患连连,公私两困下,用兵攻伐之事不能轻用,可等待时机而动!”
本以为事情到此就会打住,偏偏又出了个想建功立业的死太监吐突承璀,他力主讨伐王承宗,并欲将其逐步激反。而王承宗也暗地里联络了淮西吴元济,淮西之地之后更成就了李愬的将名(雪夜袭蔡州)
唐宪宗这时脑子一发热,就让自己的亲信死太监吐突承璀担任了讨伐军总指挥。
白居易看不下去了,上疏道:国家征伐之责,应有身为将帅者承担。自古至今,从未听说过有近侍太监担任行军总指挥的。而今神策军(吐突承璀所属)不置行营节度使,且他(吐突承璀)又充任诸道招讨处置使,所有行军战略都是他一人说了算。臣怕四方藩镇听闻后,会更加轻视朝廷。四方蛮夷,也会笑我中国无人。陛下难道情愿这种死太监领军制度,自今起代代相传,而当有人说起此事时,大家都会说这个制度是从陛下(唐宪宗)您这先开始的?臣也怕刘济、张茂昭等将都耻于受吐突承璀的节制。众将人心不齐,还怎么立功平叛?这完全是在帮王承宗,而拖我军后腿之举。陛下如果怜惜身边太监忠诚勤勉的,就该让他大富大贵。但军国大事不是儿戏,且是朝廷法度,祖宗遗训。陛下宁愿违背祖训法制,满足了死太监建功的需求,而自辱圣明?
当然,坐在帝位上头脑发热的人是百分百听不进的,所以该打还是要打的。
先是藩镇坐大,后则宦官势力抬头,唐室倾覆之兆已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