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了一句话,令人颇为震撼。他说:“人生的真实意义在于分享、奉献与合作。”末学深以为然,阿德勒所言,充分证实了“一切事物互为依存”的哲理。因为,我们并非是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所以为自己的幸福,为人类的福利,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关联。
网图 侵删昨天,天气晴朗,我和老伴带着核桃(孙子)去附近的一处公园玩儿。那里有不少老人和宝宝都沉浸在春暖花开的美景里。有一位姥姥带着她的外孙在玩儿,他来到核桃身边伸手拿走了一辆玩具车。核桃跑过来有些不高兴地说:“爷爷车拿走了!”我说:“没事,就让哥哥玩一会儿你的车,你不是还有别的车吗……!”于是,孙子又玩儿他的另外的玩具。
没一会儿,那宝宝过来又拿走了核桃的另一辆车,因为,两个车都被他拿走了,核桃很伤心哭着跑到我们身边告状。我说:别哭了!让哥哥玩一会儿吧,爷爷俩玩吹泡泡好不好?核桃哭着说:我不玩吹泡泡,我要玩车!我老伴过去给那宝宝说:一个你玩儿,一个给弟弟玩好吗!他就是不给,把两个车藏到背后,跑开了……。
有一次,我们到清河边的小公园玩儿。看到有一个小朋友和奶奶正在滑滑梯,他们没脚踏的小自行车被别的小朋友骑着玩儿。后来给宝宝滑滑梯的奶奶发现他们的自行车不见了,就急着四处找,看到有一个小朋友正在骑着玩儿呢。
那奶奶就喊,你这小朋友怎么随便动人家东西呢?赶紧拿过来!那小朋友胆子大,仍然骑着车到处乱窜,就是偏不还。那奶奶有点来气了,就追了过去,小朋友骑着车没处躲,就跑到草丛里去了。那奶奶三步并做两步追了过去,从小朋友手里硬抢车,小朋友却死死抓着不放手,那奶奶一气之下把小朋友的手给掰开了,才抢到孙子的自行车。
这时有个年轻的女士跑了过来,看到自己的宝宝倒在草丛里,就指着那奶奶说:你怎么这样对我的宝宝呢?好好说不就得了吗!干嘛要非抢不可呢?那奶奶也毫不示弱地说:“你这没有一点教养的宝宝,没经主人的允许乱动别人的车,还紧抓着不放手,我们要回家,没时间陪你玩儿。”她一手牵着孙子,一手提着车,嘴里不停地在叨叨着离开了,闹得周边的人们都尴尬……!
像类似的事情会经常发生,很多带孩子的家长都是经常遇到的事。有些孩子的父母会担心,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成为自私自利的人。其实,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孩子此时的“自私”是一种现象,不能因为这样,就给孩子贴上“自私”或“小气”的标签。是孩子这个年龄段心理发展的特点。
网图 侵删当宝宝抢别人的玩具时,父母不要一惊一乍,更不要训斥他,而是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导。那么应该如何做才合适呢?
01、帮孩子建立所有权的观念
从自我心理的发展而言,外界事物对孩子的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我意识的清晰度。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从混沌渐渐走向清晰的过程。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尽早引导孩子建立所有权的观念。在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期”时,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指导,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个性。
比如:你可以给自己的宝宝解释清楚,“这个车是弟弟的,你可以玩儿,但不能带走,玩一会儿还给弟弟,要给他说声谢谢,你在家里有好多车呢!”如此教的时间长了,孩子的心理就会建立所有权的观念。
02、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有时候宝宝拿别人的东西时,很多父母会用立即制止的方式,一般会说:“你这孩子怎么会这样,随便抢别人的东西呢?赶紧还给人家!”其实这样给孩子说没有多大作用。
最好的表达方式是,你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去做或是让他去尝试。可以对孩子说:“你要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先要问一下他愿不愿意,你也可以问他能不能与你的玩具换着玩。如果小朋友同意才可以拿别人的东西。”话有三说,巧者为妙。因为,孩子幼小的心里尚未明确形成你、我、他的真实的概念。
03、让孩子学会分享
两岁左右的孩子,经常不太情愿把自己的小玩具给别人分享,这是正常心理。当你的孩子在玩儿玩具时,如果别的小朋友过来拿他的玩具时,父母不应该强制宝宝把玩具“礼让”给别人。
如果每次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做出礼让,孩子会觉得,不仅是小朋友,就连自己的父母都想抢走他的东西,这会是孩子的心理受到冲击,反而促使他的占有欲更强了。
网图 侵删所以在家里,父母经常培养孩子与别人分享东西的良好习惯。孩子慢慢会适应成长的那个过渡期,朝正常的方向发展。平时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孩子这样做,因为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很强,渐渐地就能学会分享。
简而言之,生活具有无限可能,一切事情的发生隐含着不确定性。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应该做孩子的保护者,甚至被抢走的玩具可以用适当的方式要回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呵护。
与此同时,父母也要给别的孩子讲清楚,想要玩儿别人的玩具应该得到主人的同意,要有礼貌地请求,而不是硬抢。这样做,一方面保护了自己的孩子,同时让别的孩子明理,可以双管齐下。让你的孩子从小学会分享,生活在友好和谐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