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翊云的第一篇小说“多余Extra”发表于《纽约客》2003年12/22刊,描写了一位孤独而又多余的悲情下岗女工的故事。
林奶奶未婚无子,孑然一身,才五十来岁就已自安于“林奶奶”的称谓中,生活如一滩死水。工厂倒闭,林奶奶下岗,生活失去着落的她为了找到“粮票”而嫁给76岁艾滋海默病人老唐为妻。林奶奶精心以爱照顾老唐,不料两个月不到老唐过世,反落得一个照顾不周的名声。其后经老唐儿子介绍进入了一个贵族学校做清洁工。学校来了一个因生父另有新欢而被放养到学校的六岁男孩小康,这又是一个多余的人。“The thought of the boy, who is so small and occupies almost no space in the world yet is still in other people’s way and has to be got rid of, saddens Granny Lin.(一想到这个小男孩,这么小,在世界上几乎不占空间,却还碍着别人的路,还得被赶走,林奶奶就很伤心。)” 林奶奶心有戚戚,对小康格外关注,并在照顾小康的过程中爱上了他,每个只有两人共度的愉快周末成了她生命中不多的亮点。即便发现小康不知为何爱偷藏女同学穿过的袜子,林奶奶也极力帮他遮掩,一心取悦。她心里想,难道这就是爱上一个人的滋味吗?
什么?一个奶奶对一个六岁的男孩产生了男女之间那种爱慕,为什么?怎么会??无论如何,对于我是不可理解的,所以赶紧去看了小说英文原版,心上轻松了一些。英文版写得很“正常”,我感觉林奶奶对小康的爱是一种单纯的爱,并不是那种有点惊世骇俗的隔代恋,而只是一个孤独的人对于与他人产生紧密联系的渴望。
林奶奶个性温和,貌似无脑,逆来顺受接受命运一次次的揉搓,从不辩解。她没有被爱过,因此渴望着爱,照顾老唐和小康的过程让她体验到了价值,尽管是单方面的爱,她也很满足。无论她年龄多大,她的内心可能都还停留在一个缺爱的“女孩”阶段。这从"Her old body is failing her young heart. (她苍老的身体正在辜负她年轻的心。)”这句可得到印证。
从生下来,她似乎就是个多余的人。从这个角度一想,就有点理解她对小康的感情,所谓的爱,只是一个孤独多余的人遇到另一个孤独多余的人,给自己递上了一根救命稻草。
可惜,最后这根稻草也失去了。小康的怪癖曝光,和林奶奶吵了一架后失踪,惊动面太大,虽然小康最后完好无损归来,但林奶奶以照顾不周之名而再次失去工作,被学校扫地出门。
她依然选择了默默承受,没有一句辩解。孑然一人走在路上,唯一的行李也被抢走,只余一只不锈钢饭盒拎在手上。粮票,粮票,追寻了半天,粮票只能是握在自己手上啊,指望谁都没有用。路人匆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去向哪里,除了她自己。。。
好一个郁闷却又精彩的故事。
这篇小说的布局也非常精密。故事开头,林奶奶走在路上,手里拎着不锈钢饭盒,里面是一张“下岗证书”。故事的结尾,林奶奶又孑然一身走在了路上,手里仅剩的不锈钢饭盒,里面是几双色彩缤纷的女生袜子——她与六岁男孩小康短暂的love story的见证。一个孤独的多余的人,遇见了另一个孤独的多余的人,尽管年龄隔着半个世纪,却终于拥有了“亲密关系”,在照顾小康的过程中感到自己不再多余。她以为,这就是爱情。
看完觉得很替林奶奶悲凉。
当然,我们读者会想,她有手有脚,还可以继续奋斗啊。可是这世界上一定是有少数一些人,就是走不出感到“多余”的怪圈的吧?作者让他们孤独的心被看见。
李翊云是一位出生在北京,用英语写作的美籍华裔女作家,现为普林斯顿大学刘易斯艺术中心创意写作教授。2010年《纽约客》选为最杰出的20位40岁以下青年小说家。之所以选择用英语写作,据她被采访时说是为了防备从小到大管她太严的母亲。母亲看不懂英文,所以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写。
提起李翊云,大家可能印象更多的是最近新闻里炒作她两个儿子自杀的悲剧。李本人也坦诚自己曾有严重的抑郁症。令我想起因访谈和写作《南京大屠杀》而最后选择自杀的作家张纯如。海明威最后也选择了举枪自尽。是因为接触和了解太多悲剧而导致的抑郁吗?是因为好的作家本质上大都敏感而孤独吗?人世间有些真相是不能直视的,我不禁这样揣测。美来自于痛苦,悲剧往往比喜剧更让人印象深刻,但探索、产生和创造这种美的作者本人,会不会都过得非常压抑?
今天4/23是世界读书与版权日,读书日设在4/23据说是因为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都是在1616年4/23去世。搜索塞万提斯的生平,一生动荡,历经逃亡、疾病、战乱,屡次入狱,在60多岁生命最后几年写出了《唐吉可德》。磨难出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