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园地
读《道德经》第十四章随感

读《道德经》第十四章随感

作者: 缕缕芳香 | 来源:发表于2022-11-24 19:30 被阅读0次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驽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道”是虚无缥缈的,它既让人看不见,听不到,又摸不到,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在第六章和第八章,老子介绍了什么是“道”,我们感受到了它如空气,又如水,虚空和柔和。“道”以其玄妙,似乎不存在,却真有其影。超脱于具体事物,有别于万事万物,道没有具体的形状,没有边际地绵延于古于今。非人们眼中普通意义上的事物,非可见形体的物体,而它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着,这就是“道”。

夷,无色也,故视之不可见;希,无声也,故听之不可闻;微,无相也,故搏之不可得。依靠感觉器官,我们可以解决自己的日常生活所需,却不能从而见到“道”。玄照妙心是见道的工具,世人在日常忙忙碌碌中,却把它的存在常常忘记了,只是奔奔波波在膨胀的欲望。

在世俗的心中,必须有一物。老子刚开始把道作为一物,按物的属性去理解“道”。后来他又觉得“道”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与普通的万物不一样,是其他事物无可比拟的。“道”作为“无物”自然就产生了,与世人的心中之前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

道不是物,是无物,是无状之状,是无物之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远离物的概念,没有形状,似有若无,似无若有,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在这个世界上,远至古老的年代,道早已经存在,而不是仅有现在,它一直在运转中,尽管人们看不见它,听不见它,摸不着它。

相关文章

  • 读《道德经》第十四章随感

    原文: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不可...

  •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笨笨明愚解《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德经》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

  • 微妙玄通:学习《道德经》体会(16)

    文/若冰 (《道德经》第十五章 ) 《道德经》第十四章,老子为我们描述了“道”的样子,阐述了怎么“执古御今”。 我...

  • 执古御今:学习《道德经》心得(15)

    文/若冰 (《道德经)第十四章 )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里告诫人们身体和宠辱一样都是我们的大患,我们要以“贵身...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十六)执古之道,以御今之

    至道学宫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第十四章解读。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

  • 初识《老子》第14章

    第十四章一百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

  • 应对不确定时代

    《道德经》学习体悟10 道德经中不确定性 《道德经》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听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 张咪318天寄语

    随感 【道德经】第十二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不去此。因此圣人只为饱腹不为耳目,所以抛弃后者,选择前者。放下...

  • 道德经之系统思维

    #本文源自道德经第十四章的思考 道,就是规律。懂道,就是懂规律。 道德经善用比喻,如何形容道?对于道来说,用能见的...

  • 小瓶颈期

    日精进第40天】 一、【学~勤学】 ①日常课诵 诵读《道德经》第十四章和注解二遍,《京瓷哲学》第十四条,《定位》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道德经》第十四章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ex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