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7

作者: 绿阴冉冉 | 来源:发表于2023-02-08 17:43 被阅读0次

    乾隆对中国历史上几种威胁皇权的势力,都采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但是,最有威胁性的群体,要数官员了。皇帝办事,可以不用自己家里人,可以不用太监,却不能不用官员。

    根据统计,乾隆年间,全国大约有两万名文官,七万名武官。要管理这么大的一个臣僚队伍,对皇帝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熟读经史的乾隆深知,在官员之中,最需要防范的就是两类人,权臣和佞臣。

    第一,乾隆宣布了“乾纲独断”的政治原则,要把决策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乾隆认为,天下是皇帝的,所以天下治乱,只能由皇帝负责。“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已任,而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意思是,你一个宰相,居然敢为天下为已任,你这不是目无尊长、大逆不道吗?

    清代皇帝最推崇的政治风格就是“乾纲独断”,一个人决断,不能被群臣的意见所左右。乾隆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就是说,所有大事,都必须由皇帝亲自决断,这是我大清的优良传统。

    他还说:“我朝纲纪肃清,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大臣敢于操窃。”就是说,大清政治纪律之严明,历朝不能比,原因就是皇帝们能把握住大权,不让大权旁落。

    为了防止权臣出现,他把一切决策权,都抓在自己手里。他一登基,凭一已之独断,不和任何大臣商量,就把父亲的那么多措施给推翻了。一旦朝廷上有反对的声音,他立马痛下杀手,杀鸡儆猴。

    纵观乾隆一朝,一共六十多年,比较有名的大臣只有三个,前期,张廷玉,靠给皇帝当秘书当得好,会速记,把皇帝说的话记得准,仅此而已。他的功绩,和其他朝代的名臣没法比。后期,和珅,是因为贪污出的名。另一个是叫纪晓岚,文学侍从之臣,有点文字技巧而已。乾隆朝也没出过什么有名的武将,因为凡是打仗,乾隆习惯亲自遥控指挥,他对别人,都不放心。

    第二,乾隆沿用前朝老臣,不急于打造自己的班底。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新皇帝上任,一般都会罢黜一批老臣,提拔一批自己的人。

    乾隆却没有这样做。首先,雍正因严密防范皇子们结交大臣,干预政务,所以乾隆在做皇子的时候,根本不认识什么大臣。

    其次,雍正留给乾隆的这个班底,以鄂尔泰和张廷玉为首,经过雍正多年的调教,既有很强的执行力,又比较老实听话。

    乾隆明智地沿用父亲留给自己的班底,没有另起炉灶。因此,鄂尔泰和张廷玉,仍然是乾隆初年最重要的两位大臣。

    乾隆以前没有处理过实际政务,他很谦虚,很有自知之明,从来不会不懂装懂,凡有自己拿不准的事,无不向他们虚心请教。

    乾隆二年,皇帝特封这两个人为伯爵。伯爵是很高的爵位,从来还没有文官被封为伯爵的。乾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雍正的那套班底,本来以为自己要被新皇帝换掉的,没想到新皇帝这样重用自己,感激涕零,更加卖命地为新皇帝工作。二是这样做可以保证官僚队伍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

    第三,冷静观察,不断敲打,严防被臣下欺骗。

    乾隆一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发现,围绕着他的,都是一张张恭顺的笑脸。无论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听到的都是大家的欢呼和赞美。哪怕他打了个喷嚏,都会有人说,您这个喷嚏打得太响了,一般人打不了这么响。

    乾隆深知,他身边的这些大臣们,虽然表面上对他都唯唯诺诺,毕恭毕敬。其实心里,都在研究皇帝的心理。有好多人,都捉摸着怎么趁皇帝心情好的时候讨点赏,怎么样趁皇帝心情不好的时候给别人下点谗言。

    因此从坐在宝座上第一天起,乾隆就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观察着官僚系统的每一个表现。一旦发现了谁敢于欺瞒皇帝,他都会严厉打击,绝不手软。

    就这样,通过“大权独揽”,垄断决策权,乾隆基本上防止了出现权臣的可能。通过时刻提高警惕,让大臣们不敢欺骗自己,乾隆也最大限度地防止了佞臣对朝政的干扰,保证下情能够准确上达。所以继后妃,皇族,太监之后,乾隆有效防范了中国历史上另一类威胁皇权的势力,权臣和佞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乾隆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go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