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他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为了年迈的父母,选择隐居在龙门山陪他们,而没有胜任翰林院编修一职。他的知识很渊博,也有敏锐的洞察力。朱元璋的起义军到达娄州时,他加入了这支赵义军。他用他的才能和常识来帮助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真可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
洪武二年,宋濂担任《元史》篆修总裁官。他坚持自己记录的观点,写出的《元史》是很客观公正的。朱元璋非常欣赏他,之后,还将他升为翰林学士、太子太傅。他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回答皇帝提问,出谋献策,教育培养太子。在洪武六年,宋濂又参与了制定礼乐诸典,参修《大明日历》《皇明宝训》等,深受朱元璋赏识。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宋濂的长孙涉案被斩,他也受到了牵连,被贬至茂州。1381年,他在贬谪途中病死于菱州,后被追溢文宪,四方学者都称他为“太史公”。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南田武阳村人,人们习惯叫他刘伯温。他是个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曾在元朝政府中做过官,渐渐看到了元朝统治的腐败,对元朝感到了失望,便辞去官职,回家隐居起来。朱元璋带兵打到浙江的时候,听说了刘基的名声,便派人带着礼物和自己的亲笔信去见刘基,非常恳切地邀请他出山,与自己一同推翻元朝的统治,为天下百姓争活路。刘基本就对元朝不抱有信心,又见朱元璋确实有成就事业的魄力和气度,就来到他的军营帮助他。
当时,朱元璋刚占领应天,刘基替他分析形势,给出建议,劝他不要急于称王,应该让刘福通去正面对付元军,为他的军事增添一道屏障;同时也不要急于吞并浙江的方国珍和江苏的张士诚。他认为方国珍势单力薄,毫无威胁;张士诚虽实力相当,却在占领平江以后只顾享乐,没有远见;目前重要的是要养精蓄锐,此时需等时机成熟,全力对付西边的陈友谅。
朱元璋听得心服口服,连连夸奖刘基。他按照刘基的策略部署兵力,巩固根据地,扩军备战。当陈友谅率领数十万大军兵临应天城下的时候,刘基提出了东边稳住张士诚,避免遭到东西夹击,然后以智取胜的计谋。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意见,重挫了陈友谅。这便是前面讲过的鄱阳湖之战。
从此,朱元璋更加信任刘基,刘基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适时地向朱元璋提出明智的建议。
朱元璋做皇帝后,大封功臣。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文臣武将,有的被封“公”,有的被封“侯”,刘基就是其中一位。朱元璋要封刘基为“公”,但他坚决不受。后来,朱元璋又要给他封“侯”,他还是推辞,最后实在推辞不掉,只好接受一个三等爵位,叫诚意伯。当时被封了高位的人大都得意忘形,他们很不理解刘基。其实,对社会、历史了解透彻的刘基,早就看透了朱元璋的本质——这是一个可以共患难,却难以同享乐的帝王,因此,刘基尽量与他拉开距离。到朱元璋当皇帝后的第三个年头,刘基就称病请求回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允许。过了一年,刘基再次提出时,朱元璋才恩准他告老还乡。
刘基离开朝廷后不久,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他亲自封的那些公、侯差不多都被他下令杀掉了,只有刘基等少数几个人逃过一劫。这再次证明了刘基很聪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