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公冶长篇》第16章

《公冶长篇》第16章

作者: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 来源:发表于2021-09-24 02:19 被阅读0次

    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学习《公冶长篇》第16章——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良相,孔子说他有四种君子的德行,一是做人谦恭有礼,二是事奉君上能敬其事,三是养民施以恩惠;四是用民能得其宜。

    夫子的这一评价可以说是一语中的、不遗纤善,钱穆先生评点本章:“所举已尽修己治人、敦伦笃行之大节,则孔子所称美于子产者至矣。”

    确实,“孔子称美子产”见于很多典籍,比如《左传·昭公二十年》就有记载:“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子产去世时,孔子听到消息凄然落泪,感慨地说:“子产有古人流传下来的仁爱遗风啊!”

    子产之所以得到夫子如此高的评价,究其因主要是他践行了夫子心目中的仁政王道,是一个在乱世中救民于水火的真君子

    子产身上的君子之道,夫子用“恭、敬、惠、义”四个字做了高度概括,唐文治《论语大义》说:“恭、敬、惠、义,得其一,已足为君子之道,况有其四乎?可见内外体用之兼全矣。”

    内指德行,外指事功;体为仁体,用为仁用。也就是说,一个内在有仁德追求的君子,他必然是仁为己任,内充外弘的,这种充实光辉的君子品格集中呈现在一个人身上时,就是对自己有要求、对上司有敬意、对下属有情有义。

    “行己”就是对自己有要求,因为知道自己有天命在身,要高慕圣贤,成就仁德,所以不会放任自己,不会让每一刻珍贵的光阴白白空过。

    那么怎样才能达成高远的所求呢?

    首先要“恭”。何为“恭”?朱熹解为:“恭,谦逊也。”谦逊不只是待人,也是待自。恭于己,则克己自持;恭于人,则恭顺敬重。也就是说,一个有德君子,他会刻意训练自己谦恭的心行,人前人后、众中独处都不惰不放肆,不懈不怠慢。

    但是,谈到克己敬人,可能说的时候很轻松,做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了。

    克己,我们可能会觉得“对自己一点儿也不能放松,这么活着太累了!”

    敬人,我们或许会想“他值得我敬,我才能敬。他就那个样子,我怎么敬啊?”

    这时我们心中是否会现起夫子说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呢?我们真的认同夫子说的这句话吗?我们真的希望自己内心充满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温情与敬意吗?我们会透由这满满的温情与敬意,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与美好吗?还是会将幸福快乐的决定权交给他人,一定要他人先对我好、对我敬,我才能爱人敬人?

    事实上,古圣先贤走过来的路告诉我们,克己是辛苦,要不停地律己修身,反躬内省,但努力下去一定会带给我们战胜自我的强大力量,体会到生命真正的自由;敬人是不易,要不断地缩小自己,以他人为重,却终将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度过生命的每一天,也终将感得他人美好的回应。这就是“恭”带给我们生命的美妙与欣喜。g

    明代理学家蔡清《四书蒙引》对“其行己也恭”还做了进一步的辨析。他说:“恭敬分言,则恭主容,敬主事。单言恭则该敬,‘笃恭而天下平’是也。单言敬则该恭,‘君子修己以敬’是也。

    行己恭主容说,盖出入起居升降进退见之一身者皆行己也。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恭亦主容说。”

    这是说恭与敬的内涵是一致的,单说一个恭字,就包含了敬字的内涵;单说一个敬字,也包含了恭字的内涵。但分开用时,也各有特定的所指。

    比如,本章的恭,就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中的恭一样,特指外在的容貌表情,“出入起居升降进退见之一身者皆行己也”也就是指一个仁德君子在平时待人接物、进退出处时的礼仪仪态。

    谈到君子外在的礼仪仪态,就离不开内在的德性修为。《孟子·尽心上》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这是说一个将仁义礼智根植于心的君子,因内心充盈着至善至美的心性,必然会生发出一种清和润泽的气质,显现在脸上,充盈在体内,延伸到四肢。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透露着一种胸怀洒落、光风霁月的气象,让人有种想亲近想效学的温润之貌、敦厚之态。这样的君子即便不说话,也会赢得众人的钦佩和信任。

    总之,以“恭”来行己,扩而广之,推己及人,对上就是“事上敬”,对下就是“养民惠”“使民义”,所对的对象不同,所用的心完全一致,都是一颗真挚的仁爱之心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子产是怎样“事上敬”“养民惠”“使民义”的。

    子产是在“国小而逼、族大宠多”的情形下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他为相二十二载,周旋于晋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之间,不卑不亢,义正辞严,外交上的成功为郑国赢得了多年的和平时期。内政上,他果断推行有力的改革措施,一心只为富国强民。最初推行土地和纳税政策时,招来很多人对他的不满,有人劝他赶紧罢手,子产答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可见,子产的“事上敬”不只是对君上的谦恭有礼,更是对内勤修国政,对外和睦诸侯,始终恭敬谨慎,绝无懈慢,鞠躬尽粹,死而后已此为“事上也敬”

    子产施政于民众,始终心怀仁爱之情,遵循任何时候都坚持善待、厚待民众的原则,事事为百姓着想。“子产不毁乡校”是《左传》中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子产执政初期,郑人对他并不信服,常常聚集在乡校发牢骚,大夫然明向子产建议关闭乡校,子产却回答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不仅不接受毁掉乡校的建议,反而非常重视百姓的言论,认为这些言论虽然刺耳,但反映的却是民心向背,应该及时听取这些意见,好的地方坚持,不好的地方改进,这样才可兴利除弊,利国利民。孔子听到这件事后,由衷地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此为“养民也惠”

    郑国处于晋楚两个强国之间,经常处于全民皆兵的状态,只要战斗警报一响,国中人民都会拿起武器准备抗击侵略,保家卫国。而在子产当政以后,警报就少了,徭役负担也少了,他通过“义”来召集人民,而不滥用民力。就是不得已动用民力时,也是合情合理,合时合宜。如此,民众受到尊重和关爱,也不会感到被差使,对于国家颁布的政令也愿主动配合,百姓越来越讲道义,民风也越加纯朴。此为“使民也义”。

    南怀瑾先生说:“郑国有子产才能兴起来,因为他有四点君子之道。这四点长处并不仅是政治家才应该具备,而我们不是政治家就用不着,没有这种事。如果我们拿这四点来做人处世,就是成功的一半。”

    的确,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所历何事,自身能谦和恭肃,对上恭敬承事,对下礼遇周全,虽未得子产之显名,必也不失为堂堂正正一个君子。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子产为何得到夫子极高的评价?

    子产之所以得到夫子如此高的评价,究其因主要是他践行了夫子心目中的仁政王道,是一个在乱世中救民于水火的真君子。

    2、“恭、敬、惠、义”体现君子怎样的品格?

    3、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为人处事中,落实这四点君子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冶长篇》第16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ma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