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842年,林则作被贬伊犁,与妻子告别时,写下这样的诗句,至今读起仍感其拳拳爱国之心,忠贞报国之志,足以教育后世,警示今人。
与林则徐的时代相比,我们足可称之为岁月静好,这是我们的幸福。乱世中朝不保夕,生存之道为之而淤塞,寻常百姓追寻的无非就是温饱,有志之士寻求的却一定是求万民于水火,立国以强,抵制外辱。在外界的社会环境的强压下,总有些人甘于冒着风险,毅然决然走上报国之路,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信仰。
生于和平,未曾感同身受,却可以通过那些带血的文字触摸那一段血泪筑就的历史,感其不易,而乐于奉献今世,这应该就是文字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昨天读到一本书,《生命于我,就是笑着等待》,不去议论书中所写的精神,只是说其中一段关于写作的劝告,作者告诉学生们,写作最初的目的可以是身上的衣、手中的包、居住的屋、代步的车,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有所止,不是一味的贪图,而是在满足了基本保障外应该有所建树。
其实我想说的是精神的养成。时事在进步,精神在不断变化,而最初的爱国之心,护国之情决不能变,如今可能不需要我们用生命去护卫我们的祖国,更多的可能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最近网络上一直在传的那些热点新闻,让我有些感慨与悲愤。我们的国家正在以飞一般的速度向前冲刺,可是有些国人的灵魂却难以追赶如此之快的脚步,以至于堕落至不可见底之深渊,实为国之悲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