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沉浸在暮色中,不忍它被灯光刺破,不愿它被声音搅扰。这朦胧的暗,是怎样一种寂静啊!
寂静是有包容力的。此刻,一切孤独、失落和不安都消失了,心里的某个地方慢慢变得开阔、释怀。
如果灵魂能在寂静中回归最本质的样子,不再被蒙蔽、侵蚀,该多么清澈!多么安宁!多么美好!
寂静和夜是温柔的组合,我深知这寂静里丰富的内在。很多人习惯于把忧愁藏匿,不愿与任何人诉说,而在这样的夜,最适合慢慢地释放自己,倾听自己。
不要害怕静夜带来的孤独感,更不要试图在人群中寻找慰藉,因为很多热闹,比孤独更孤独。
钱钟书写过这样一段话: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寂静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
夜晚是懂我们的,它知道我们所有的秘密,这里有破碎,也有愈合;有无端的消失,也有无尽的生长……
虽然它并非生命体,却能以宽容和爱覆盖着一切。它接受而不评判,用怀抱环绕着我们,以寂静陪伴着我们。
若能常于寂静中,聆听大自然的细语,感受自己的心声,那些疲惫、那些抗拒、那些忍耐、那些言不由衷、那些提心吊胆,就都稀释在这广博的爱里了,我们被如此守护着,是多么美好。
愿心常寂静,知足且欢喜!
晚安 小伙伴们
——文章来自黎雨萱 《我偏爱人间寂静》
![](https://img.haomeiwen.com/i4963628/b6695fcf7f511a26.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963628/a9f0e43d074fa8e9.jpg)
萱萱所写的这人间寂静,可能与独处有点类似。我在《Solitude》中所读到的独处,大体上也就是这个意思。
其曰:“我发现,人若惯于独处,将有益身心。与人为伴,即便挚友,转瞬腻烦,顿感虚度。我爱独处,堪比伴侣。出国,哪怕置身人群,却比守陋室更寂寞。心有所想、身有所系之人,总是孤身为伴,不论身处何地。独处与否,不由地理距离决定。”
康静雯说最近独处时,突然心情烦闷,问我如何排解呢?她既然没说所为何事,我就只能理解为不为任何事的烦闷。结合自己的烦闷时刻,我给了她三个答复。
第一,清理一下自己心灵的空间(Clear our mental space), 清理我们心灵的空间
Think about the last time you felt a negative emotion-like stress,anger,or frustration.What was going through your mind as you were go-ing through that negativity?Was your mind cluttered with thoughts?Or was it paralyzed,unable to think?
The next time you find yourself in the middle of a very stressful time,or you feel angry or frustrated,stop.Yes,that's right,stop.Whatever you're doing,stop and sit for one minute.While you're sitting there,complete-ly immerse yourself in the negative emotion.
Allow that emotion to consume you.Allow yourself one minute to truly feel that emotion.Don't cheat yourself here.Take the entire minute-but only one minute-to do nothing else but feel that emotion.
When the minute is over,ask yourself,"Am I willing to keep holding on to this negative emotion as I go through the rest of the day?"
Once you've allowed yourself to be totally immersed in the emotion and really feel it,you will be surprised to find that the emotion clears rather quickly.
If you feel you need to hold on to the emotion for a little longer,that is ok.Allow yourself another minute to feel the emotion.
When you feel you've had enough of the emotion,ask yourself if you're willing to carry that negativity with you for the rest of the day.If not,take a deep breath.As you exhale,release all that negativity with your breath.
This exercise seems simple-almost too simple.But,it is very effec-tive.By allowing that negative emotion the space to be truly felt,you are dealing with the emotion rather than stuffing it down and trying not to feel it.You are actually taking away the power of the emotion by giving it the space and attention it needs.When you immerse yourself in the emotion,and realize that it is only emotion,it loses its control.You can clear your head and proceed with your task.
想一下,你最近一次感受到的消极情绪,例如压力、愤怒或挫折等。当你处于这种消极情绪时,你在想些什么?是充满了混乱的思绪?还是陷于麻木,无法思考?
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时,或是你感到气愤或受挫时,停下来。是的,对,停下来。不管你在做什么,停下来坐上一分钟。坐着的时候,让自己完全沉浸在那种消极情绪之中。
让那种消极情绪彻底吞噬你,给自己一分钟的时间,去真切地体会那种情绪,不要欺骗自己。花整整一分钟的时间——但只有一分钟——去体会那种情绪,别的什么也不要做。
当一分钟结束时,问自己:“我是否想在今天余下的时间里,继续保持这种消极情绪?”
一旦你允许自己,完全沉浸在某种情绪当中,并真切体会到它时,你就会惊奇地发现,那种情绪很快就消失了。
如果你觉得,还需要点时间来保持那种情绪,没关系,再给自己一分钟的时间去体会它。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充分体会了那种情绪,那就问自己是否愿意,在今天余下的时间里,继续保持那种消极的情绪。如果不愿意,那就深呼吸。呼气的时候,把所有的消极情绪都释放出去。
这个方法似乎很简单——几乎是太过简单了,但却非常有效。通过给自己空间真正体会消极情绪,你是在处理这种情绪,而不是将其压制下去,然后尽量不加理会。通过给予消极情绪所需的空间和关注,你实际上是在消解其力量。
当你沉浸在那种烦闷情绪之中,并且明白它只是一种情绪时,你就摆脱了它的控制。你可以清理头脑,并继续做事。
这一篇是我在一本《梦想照进现实》的书籍学来的,我全部摘录过来,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用。你可以试着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这种“心情烦闷”里,感受它的本质和层次感,你可能会慢慢走出它的控制。
第二种方法,那就是阅读一些励志的小故事,譬如两个刚刚从病魔手中逃脱的美国女人,她们竟然想着征服珠穆朗玛峰。这是多么励志的一个小故事,总是能给到我们启发思考和增加心灵能量。
实际上,这个征服珠峰的女人故事,我也是在《梦想照进现实》里读来的,现在我也把原文分享给你,希望你能从中获得心灵力量,
征服珠峰的女人 Women of Everest
Alison Levine has had two surgeries to repair a damaged heart.Midge Cross is diabetic and has survived breast cancer.Neither woman is the type to let those obstacles stand in the way of their adventuresome spirit,so they headed for the"roof of the world."
They are part of a team that set out this week to become the first group of American women to reach the summit of Mount Everest.They started off with the other three women.Cross had to turn back at 24,000 feet because of altitude sickness.Had she reached the summit,the 58-year-old grandmother would have been the oldest woman to do so.
But she was never hell-bent on that goal.More important,she says,is the commitment to stepping outside her old comfort zone."So I become a bigger person,"says Cross,"a more knowledgeable person and,I think,a better person for having taken the risk."
中文翻译如下:
阿莉经历过两次心脏手术。柯璐丝患有糖尿病,还是乳腺癌的幸存者。但是,这些障碍不能阻挡她们爱冒险的精神,她们正在向“世界屋脊”进发。
作为本周启程的一支登山队队员,她们将成为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的第一批美国女性。她们和另外三名女队员一起出发。在到达24000英尺高度时,柯璐丝因高空病而不得不返回。如果她攀上了顶峰,这位58岁的奶奶将是到达此高度的年纪最大的女性。
但是,她永远不会放弃这一目标。她说,更重要的是保证自己走出老年舒适区。“这样我就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我认为,一个人越爱吃苦冒险,就越是知识渊博。”柯璐丝说。
说实在的,这种方法,也并不一定对你有效。我只是觉得,我们身体倍棒的人,不该有如此多烦恼才对嘛,她们经过病痛折磨后,不还有这攀登珠峰的雄心嘛。
很奇怪的一件事,我前几年出车祸时,我竟然没有多么沮丧,反而觉得自己,是那么的积极和乐观。
出车祸时,我没想着向任何人求安慰和求照顾,那一年,真是我最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一年。哪怕看到路旁的一株花草,我也觉得她们是那么可爱和生命蓬勃。
第三种方法,这个可能有点难理解。这是我最近在阅读沙法丽博士的《父母的觉醒》得到的一个办法。能不能从中得到启发,并走出烦闷的情绪,全看造化。╯□╰
实际上,我们之所以有烦恼,都是因为各种欲望导致的虚荣心和自负感在作祟,唯有丢掉这些东西,我们才能轻装上阵。
下面是书籍《父母的觉醒》中的几段话,非常有助于理解各种情绪烦恼的本质。但我没法子保证你一定能够从中领悟。倘若有几分领悟,那我能肯定你的心情会变得好很多。若是一下子理解和领悟不了,也很正常!不要过分强求嘛。有些文字就是这样,一时体察不出来其中的魅力,等过几天,或者过几年,突然就豁然贯通了,也是有可能的。
沙法丽博士写道:
在我自己的例子里,我的困惑消除了,因为我认识到,世事可以分为两类情况:个人的和非个人的。个人的情况包括婚姻、为人父母、工作、友谊等。同另一个人打交道的过程显然是同他人一道营造现实的过程。个人的经历还包括我们的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的项目、为人的态度、生活的动力等。尽管我们有可能生活在错觉里,认为事情就“那样发生了”,但事实上正是我们的活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现实。
非个人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我认为这一类事件包括经济环境、老板的坏心情、邻居的犬吠、责任不在自己的交通事故或洪水、飓风之类。这样的事件似乎是随机和不可预测的,一瞬间就有可能降临到我们头上,显然也由不得我们同意或不同意。
如果我们回避生活固有的狂热无理性,甚至奢望一切不如意的事都会奇迹般地远离我们,那么纵然不感到失望,也会感到挫败。这样的事情发生后,如何应对就成了关键。在这些事情上,我们需要表现出决断,作出妥协。
有时候,生活会变得贫乏,让人难以忍受,常常会引起我们的厌恶,并由此带来一种放弃的态度。但是,生活中的随机事件不应该成为自暴自弃的理由。如果我们抱着失败主义的态度看待生活,认为世事无法掌控,结果将毫无益处。
虽然我们总是想知道什么时候会遭到极端事件的侵袭,但生活的变幻无常并不是人们偏执、妄想的原因。相反,我们应该接受现实中的每一刻,并且乐在其中。接受现实并不等于做一个逆来顺受、无所作为的失败者,而是应该充满活力地接受生活的本质。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眼前的一切事物抱有觉醒的态度,然后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只有那样我们才能用自己的觉醒去积极地影响周围的环境。
觉醒地生活,意味着在身体健康和精力充沛的条件下舞蹈,同时也作好在舞台上跌倒的准备。这是一种时刻存在的动态现象,介于掌控全局和认输放弃之间。我们要明白,伤害固然会发生;但也要明白,我们有能力选择如何应对。我们虽然不得不屈从于生活中那些难以预料甚至是残酷的事件,但却有能力选择是否做一个受害者。
我们都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好像一旦知道了原因,我们就能获得更多安全感一样。我们都会咽下苦酒,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可以假想某些事是因缘注定,或者也可以将其归结为偶然。事实上,我们有可能永远也不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哪怕那原因确实存在。
尽管我们可能说不出事情的原因,但也能讲出些道理来,最终找到一些相关的因素,而不仅仅将其概括为个人遭遇。例如,我们也许会问:“我现在的处境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帮助?我在抗拒什么?为了成长,我需要屈服于什么?我生命中的这场变故对我自己和他人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饱含力量,能够将“坏事”转化为有益于成长的经验。因为我们往往会把一些情感的财富深深地埋藏起来,所以,提出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变被动为主动。这一类问题能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超越那种受害者的心态。
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了你是个受害者还是幸存者。受害者只会问:“为什么生活让我如此不幸?”幸存者则会问:“我怎样利用这些不幸获得更好的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立身处世不能被生活的遭遇限制。我们得明白,决定命运的关键在于我们到底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反应。
上面这几段话,我觉得是理解各种情绪烦恼的本质属性的关键。如果要给情绪与烦恼用几段话阐释一下,沙法丽博士这几段话便是最佳注脚。但是,这几段也不是那么好理解,需要仔细品味,若是反复诵读,兴许更有助于理解和领悟。
总之,对于各种情绪烦恼,我们没法回避,我们只能勇敢面对,只能一一克服它,只能慢慢消化它。
不管我们身处于何地,不管我们处于何种时刻,“烦闷情绪”都会找上我们。它就像风,就像雨,就像雪,估不准就会降落到我们的心田上。
不要害怕,不要回避和恐惧,勇敢坦然地接受它。我们若是学着接受,我们总能和它和平共处,我们总能将它消解于无形,我们总能痛并快乐着或哭或笑,或悲或喜。最终,我们也就能达到弘一法师所写的“悲欣交集”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