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一些父母就会说:你再……我就不要你了。你如果不……我就不……。
这样的句式真的不要再用了。
当你以威胁的方式去跟孩子说话,孩子会当真。他们会出于担心立马变乖,父母也便觉得此法甚好,一用再用。殊不知这是以耗损孩子的安全感为代价的。
若孩子去做一件事不是源于自己的决定,而是出自惧怕,那他们长大后也会经常地做出类似的让步,承受类似的焦虑,无法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片刻的轻松。
此外,还有些父母的凌辱性言辞出自于自己的心结,或者只是自己处境糟糕所以忍不住拿孩子撒火,孩子无辜被牵连,成为出气筒。
比如:“你真是累赘!”“我真后悔生了你!”“你跟你爸/妈一个德性!”“你整天就只会……看看别人家孩子怎么那么让人省心?”
这些语言会让孩子轻易堕入自卑的深渊。他们会觉得自己没用,不被接受,甚至低人一等,从而厌恶自己。
这样的孩子长大,哪怕遇到了好的机会也很难真正抓住,因为他们早早地就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么一件事:我是不好的。我不配。
所以,情绪化的父母请处理好了自己的情绪再开口。哪怕忍不住说了气话,也请转过弯后尽早向孩子道歉,告诉孩子:我刚才那么说,不是针对你……,而是我自己……
心理研究发现,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也难满足父母的期望时,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只能痛苦地审视自己。
这类孩子的父母,之所以无法接受不够好的孩子,往往源自他们无法接受不够好的自己。对此我们的建议是,尽量放低期待,善待孩子,也善待自己。
可以给孩子制定目标,指引方向,但要以孩子“踮起脚、够得着”为准。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那么,请别让你的爱,成为刺向孩子心口的那把刀。说过的刻薄话虽不会在孩子身上留下伤口,却能轻易毁掉他的一辈子。
如果让我在挨打和挨骂之间做出选择,我一定会选择挨打。因为挨打之后,伤痕都是看的见得,至少人们还会同情你。可是责骂会把人逼疯,你却看不到任何伤痕,没有人会在意。
和侮辱比起来,身体创伤的愈合可快多了。
请别让你的爱,成为刺向孩子心口的那把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