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
筆記 | 一德老師說金剛經(三)

筆記 | 一德老師說金剛經(三)

作者: 贾珺然 | 来源:发表于2019-03-18 22:12 被阅读0次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第三

    正宗:主旨。

    大乘正宗:大乘的主旨,核心。

    大乘:大車,牛車、貨車、慢車;

    小乘:小車,客車、快車。

    大小以動力不同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呵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菩薩摩呵薩:菩萨的全名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古印度人對生物的分類,對植物以外一切生物的分類。

    同時期孔子,對一切的分類:鳥木蟲魚。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

    此爲《金剛經》的核心問題。

    何以故?一切成績是对方的,双方感謝第三方,好操作,簡單有力。双方滅度自己。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菩薩 = 須菩提 +

    無我相(自以爲是)+ 無人相(人云亦云)+

    無衆生相(俗不可耐)+ 無壽者相(雅不可及。此爲曲筆,指跟群衆相對應的)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妙行:好的行爲。

    無住:不要上癮。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色:聲香味觸法。耳,鼻,舌,摸,看(崇拜的眼光)

    不要主動說,要被動說。鐘不敲不響。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注意福德二字,與後面對比。

    佛教不是人類第一個宗教,也不是印度第一個宗教。

    佛教反出婆羅門。

    婆羅門有一大堆神像,神、佛是根本看不見的。

    梁啓超:當釋迦牟尼說法時,婆羅門有向一神論發展的趨勢。

    人類宗教是自然發生,多神論向一神論發展。

    道家:多神論。佛教:多神論向一神論前進。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任何##的産生和建立都是不破不立。這句有所指,指婆羅門。

    如理實見:真正能看見如來的方法。


    彼岸:坐船。 一條路:走路。

    這是農業民族和海洋民族的差別

    道:應該走的路,無終點。

    彼岸:有終點。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忠,忠于自己。恕,理解別人。

    所以人以群分,省得改造。

    關羽身邊都是像關羽一樣的人,劉備身邊都是像劉備一樣的人。張飛後來死于部下的叛變。張飛脾氣很大,喝醉酒了看人家不順眼就會把人家打一頓,他身邊肯定都是這樣的人,身邊的人最後就都反抗。關羽身邊的人一定是跟關羽同質性很高的人。既瞧不上曹操也瞧不上孫權,關羽瞧不上孫權,旁邊的人一定拍手。所以人是很喜歡把身邊的人改造的跟自己一樣的,因爲這樣比較簡單。把他改造成我多簡單,反正就照我的意思,我忠于我自己,改造你就好了。

    “吾道一以貫之”和“道一以貫之”的區別:

    就差一個吾字。

    有一種人,每天去求道,他認爲有個東西就是道。這個道是至高無上的,是統治一切的。如果他找到了,像個金蛋一樣,吃到肚子裏,可以全身發金光,他就可以變得很偉大。因此他到處去求道這個東西,至高無上,一以貫之,打遍天下無敵手。你跟他講吾道一以貫之他不接受。所謂吾道一以貫之是張三有張三的道,李四有李四的道。什麽是道,道就是主義、思想、理論、發展觀。馬克思有馬克思的道,毛澤東有毛澤東的道,猫有猫道狗有狗道,各人有各人的道,你有你的道,我有的道,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東西。

    如果有一個人,他每天到處去求道。首先他不承認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道。他不承認孔子有孔子的道,老子有老子的道,你跟他講耶穌有耶穌的道,釋迦有釋迦的道,他也不接受,他不承認,他就要找一個至高無上的道。他爲什麽要到處尋找?因爲他自己沒有道。這是最慘的。他對自己的東西不滿意,就到處去找,可以花很多錢,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

    這種人你是說不得他的,因爲他覺得自己偉大的不得了,因爲他很努力地去求道。你跟他講說各人有各人的道,他聽不進去的。人要犯這樣的錯誤,是很可憐的。

    佛的基本理論:無量無數無邊

    經的名字到底重要不重要?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後面再說。

    一萬個人說《金剛經》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說“空”。《金剛經》裏頭有沒有空這個字?有三個。這三個空字一點都不重要。《金剛經》當中實在看不出來有任何空的概念。《金剛經》裏有“無”這個概念,跟《老子》的無不一樣。《老子》的無是一個具體,《金刚经》的無是無數無量無邊,無限的意思。用數學來說就是N,空間無限大,時間無限長,它是無限的概念。它的無限是N:1,不是N:0。它不斷地告訴你,這世界是無數無量無邊的。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就把這個無量變成了無,又把無變成了空,這是錯誤的。它明明白白不是空,不是什麽都沒有,它是無量。

    真正無的概念,是《老子》。人類各個民族,任何人文科學,一上來必須回答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是怎麽來的?這世界是誰創造的?小孩會問媽媽我從哪裏來的?誰創造了世界?誰創造了萬物?誰創造了人?

    比如基督教,它告訴你,神創造了世界,神創造了人,神創造了星星月亮太陽。神創造這些一共花了六天時間。他還沒有創造出太陽和地球,就有了天的概念了。他的概念是晚出,先有的地球跟太陽才有天的概念。基督教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它是一段論。神創造世界,神創造萬物,神創造人,一段。一切都是神創造的。

    《老子》是兩段論。中國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以老子爲標準的。第一段,有個東西叫做無,從無當中跑出來天和地。第二段,天和地互相起作用,跑出來萬物,其中包含人。萬物是哪裏來的?天和地創造的。天和地是哪裏跑出來的?是從無當中跑出來的。那無呢?無就是無。

    一段論跟兩段論的差別,就是我創造了你,跟我創造了你你創造了它是有區別的。所以一段論就是神,我是神,我創造了你,我對你擁有産權,你得歸我管,你要接受宗教的統治,它對你有物權,有所有權。老子的說法,無創造的天和地,天和地創造了萬物。假設無是神的話,這個無對人沒有所有權,又不是他創造的。天和地對人有所有權嗎?可以有也可以沒有。所以《老子》說,天和地創造了萬物,創造之後就不管了。所以神不能統治中國人,神對中國人沒有所有權。老子當中的無是個很明確的概念。《金剛經》當中的無只是一個無限概念,是大的不得了,長的不得了,相對于一來說一是很渺小的,所以它是在訴說N跟1的關係。

    彼岸

    洛陽白馬寺,漢明帝派人去求法跟洋人來這裏傳教有什麽區別?漢民派人去求法,皇帝主動派人去求,位階就不一樣。姑且不論漢民去求法是真的還是假的。皇帝不遠千里派人去求法,這個法不得了,多偉大。跟人家來傳教我們愛信不信,挑三揀四是兩個概念。白馬寺漢明帝漢民去求法,這個在佛教來說是這樣。但是梁啓超和錢穆認爲這個說法靠不住。邏輯是,西域當時很亂,從那裏引進什麽不太現實。梁啓超認爲佛教到中國來是分成兩條路的,有走水路的,有走陸地的。就像我們現在說絲綢之路,一條海上一條陸上。佛教有坐船來的,中國南方的佛教,北方的佛教就是騎駱駝來的。白馬寺說從白馬寺出發,一直到廣東越南的都是白馬寺派過去的,這一點梁啓超是反對的。認爲是白馬寺吹噓自己。

    佛教有坐船的跟騎駱駝的兩條路。佛教到南邊,現在斯裏蘭卡、越南、泰國等都是坐船來的。照梁啓超的說法,佛教傳到中國,所能找到的任何證據都只能指向是漢朝末年,桓靈之間,漢朝最後兩個皇帝,開始有佛教,但是那個時候的佛教,還是外國人信的外國宗教,跟我們沒什麽關係。到了三國魏晋南北朝,北朝,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金剛經的時候,佛教才開始興旺。所以這本金剛經是漢傳佛教第一大事。由它開始佛教傳播開來。

    一萬個法師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是到彼岸這個概念,而不是一路走的概念。這是個重要區別。一路走,你要實踐。到彼岸,是你可以買張票,坐上高鐵,坐上飛機到彼岸。

    以金剛經爲例,分兩派,一派是成佛,一派是作佛。現在好多人都說我要“成佛”,成佛就是到彼岸的概念,我如何如何就可以成佛了。作佛是你每天都在做,我以佛爲榜樣,每天都在做。《金剛經》裏有“作佛”兩個字,沒有“成佛”兩個字。很多人讀經不認真,或者古漢語不行,道聽途說,自欺欺人。比如,“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是“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而不是“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品”,因爲他們鬧不清楚“分”是什麽意思,于是斷句斷錯,還加了一個品字。

    四句偈

    金剛經的核心四句偈,在分第二十六:“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是分三十二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當然是大大有名。許多人認爲這個是金剛經的結尾,這是錯誤的。金剛經有個概念,就是你要受持讀誦金剛經,這就很偉大;還有一個概念是,你要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四句偈,功德也是很偉大的。四句偈是這個嗎?不是。四句偈在分第二十六。這個才是金剛經的四句偈,整個金剛經的核心是這個。部分同志受持讀誦廣爲人說整本金剛經,部分同志念四句偈。是文盲與非文盲的區別。2500年前,文盲占多數。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家都是認爲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叫六如。還有人給自己起名六如居士,唐伯虎。其實這個六如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切有爲法。有爲法三個字是很難聽的,是在批評。有爲法就是變魔術。釋迦牟尼說一切變魔術是不管用的,像夢幻泡影露電一樣。不要變魔術,不要吹牛,他是這個意思,而幷不是告訴你,夢幻泡影露電很偉大。所以這四句不重要,它是負面的。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分第四出現兩個空,不重要。

    分第五的核心就是講,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看到任何神像、偶像,你都認爲這是假的,你就對了。那些偶像是什麽偶像?是哪一個宗教的偶像?佛教之外的。當時的佛教之外就是婆羅門。這一分是跟婆羅門對著幹。任何學問一定是有敵人的,沒有敵人,它就不會産生。婆羅門是雅利安人創造的,雅利安人統治的印度,創造了婆羅門教。雅利安人是白種人,就是現在的伊朗,波斯人。波斯是個大的民族,要維持自己血統的純正,不要跟印度當地人通婚,創造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這是當時印度的官方正統的宗教,印度的中央政府所推行的宗教。雅利安人白人在印度的統治,經過一段時間,一定會有地方勢力地方土豪的力量上升,地方土豪當中有一個就是釋迦,釋迦是種族的名稱,釋迦族,釋迦牟尼就是釋迦族當中一個有腦子的人。牟尼,就是有智慧的人有覺悟的人聰明的人。釋迦是個地方勢力,慢慢要跟中央政府對抗,在對抗情况下,當然要有自己的宗教。就像美國拳王阿里,是黑人,後來成爲拳王。在他成爲拳王之前,他每天心裏都在想我要成爲拳王。等他成爲拳王以後,他就開始想拳王以外的東西,就開始想白人欺負我黑人,我一定要跟你對著幹,第一件事就是我不要信你的宗教,我不能跟你信一樣的神。于是拳王阿裏本來信基督教,改信伊斯蘭教,表示我要跟你對抗。

    釋迦,地方土豪地方政府地方的獨立王國,它跟中央政府産生對抗。這個時候對這個國王來說,釋迦牟尼是王子,王子好幾個不止他一個。老大負責練兵,老二負責種田,老三負責做生意,老四負責文化。釋迦牟尼就是老四,負責搞思想宣傳工作,搞一個新的宗教出來跟它對抗。也就是說佛教是一個新的宗教,是一個跟婆羅門對抗的宗教。跟婆羅門對抗,其實很多教義還是從婆羅門教當中跑出來的,只是改革創新了。第一條衆生平等。推翻種姓制度。衆生平等主要就是反對種姓制度。根據各種材料,趙朴初認爲釋迦牟尼不是白人,不是雅利安人,是印度人。照梁啓超的說法,婆羅門教經過一段時間了,神一大堆,群衆也有點受不了。所以當時的婆羅門教就有走向一神論的趨勢。釋迦牟尼的佛教也是照著這個趨勢往前走,所以也是一神論的趨勢。新的東西要從舊的東西當中跑出來。

    所以他從雅利安人當中也找了一個理論基礎,叫做琐羅亞斯德教,翻譯成另外一個名稱叫拜火教。拜火教在西方世界當中極可能是第一個一神論。那個神叫做火,叫做光明。倚天屠龍記叫光明頂,明朝明教就是拜火教。現在還有,在伊朗,在這個教的發源地,不信伊斯蘭教,還是信拜火教。

    釋迦牟尼金剛經裏有一個偉大的神叫做如來,如來跟拜火教的關係在金剛經中是有的。

    如理實見分第五,就是在反對婆羅門,婆羅門所有實相都是偶像。你們如果真心誠意地認爲那是假的,你就是信我,即見如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筆記 | 一德老師說金剛經(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ri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