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

作者: Orange涵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07:55 被阅读0次

        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去影院观赏这部电影,所幸并未因此错过这部发人深省的佳作。

      其实,这部电影刚开始或许令人大失所望,它叙述平平,剧情并非一波三折,题材更多的是源于日常生活,换言之,也就是将故事女主人公李玩的成长历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在影片结尾,我看到李玩认出了自己曾经的爱犬爱因斯坦,却选择放手,不禁浑身颤栗,是啊,当无力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事物时,不拥有才是最好的选择。李玩并非家境贫寒,相反在爷爷奶奶的照料下,反倒多了几分跋扈,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女孩子,成了众多青少年的真实投影。成长往往是悄无声息的,惊天动地的大哭大闹只是不成熟的孩童表达个人情绪的方式,李玩的转变可谓是活生生地把中国教育的丑陋揭露出来。说实话,之所以忍着回家数日依旧头晕乏力的不适,强写此文,实在是太多太多感伤一触即发。眼下父母与孩子分节过于严重,处在一言便不合的尴尬处境。太多家长只会言传,从不身教。正如昨日去学校接初三的弟弟,无意听见家长在一旁议论孩子玩手机的问题,有一位女士义正言辞地说:“你别说现在的孩子玩手机啊,就是大人,也是每天玩个不停。”此言甚是得理,我相信诸多家长并无异议,但有多少家长正视自己的问题,有所改正?说到底,绝大多数依旧是自持着成年人的身份打着不用学习无需用眼的幌子教育孩子。由此可见,家长的教育太过于空洞,让孩子如何服气,孔老夫子曾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并不相信书香之家会培养出恶劣俗气之人,家庭环境可以说是滋养心性的滥觞,家长最大的失误便是惯于站在高一等的地位颐指气使,把所有责任推给孩子,一边埋怨孩子不争气,一边艳羡着别人家的尖子生,却从不反思自己是否尽职尽责,更为可笑的是,尽职尽责的标准也被无限压缩,仅仅是提供物质生活上的丰腴,即可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早已仁至义尽。

        有时候,中国孩子并不是在成长中感受到美好与快乐,反倒是越来越压抑。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李玩也是中国式教育所酿成的悲剧之一。她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遭遇父母离异,父亲二婚,甚至在众人隐瞒下,生下了小弟弟。这份缺失的爱,让李玩爸爸对女儿寄予殷切的希望,只为她的成绩而大喜大悲,爷爷奶奶更是百般宠爱纵容,这才为李玩的任性跋扈埋下了深根。将扶养孩子的责任托付给老人,直到发现孩子身上有各种坏毛病,又把一切归咎于老人。这样俗套的惯例已经成了中国式父母惯用的伎俩。记得前不久新闻报道了一个十三岁杀母的冷血杀手,就是被爷爷奶奶惯养,直到在外打工的母亲归来,面对儿子种种不良行为,忍不住要指责,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积累的坏习惯哪能轻易得到根治,母亲迫切的想改变孩子,这并没有错,只是操之过急,或者说,一开始就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再想中途涉足,自然会遭到排斥。在我身边,也常常听见诸如此类对话:“他这个样子,还不是你惯的。”“你说我惯的,你又管过他吗。” 当代家长常常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做法强有力地撇开责任,以为没有管教孩子,自己就可以置身事外,争当评赏家,不追求过程,只求最后的成果。悲哀的是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因有果,想不劳而获,简直是异想天开,当然,并非所有孩子都有觉悟,不用循序诱导,自会步入正轨。家乡的引导作用于大多数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而言,还是能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

        然而教育并不是过家家,不是走过场,参与了就万事大吉,重要的是经营与交流。缺乏交流,也是矛盾激发的关键点。中国父母在和孩子相处遇到瓶颈时,首先不是想着如何交流沟通,而是如何用谎言欺骗和弥补。如影片中一家人为了不让李玩生气隐瞒小弟弟的存在,爱因斯坦走失了,就用另外一只相像的狗替代,为了让李玩参加小弟弟的生日会,骗她去看电影……家长把孩子想得过于简单天真,每次欲盖弥彰,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与痛苦。毕竟,生活在谎言中的人何来一颗干净明澈的心呢。有些事情或许会难以接受,学会承担学会面对,也是人生的必修课,与其编织谎言,倒不如坦诚相待。

        电影中还有一个画面让我历历在目,为了宣泄情绪在外饮酒的李玩被她爸爸打了一巴掌,满目狰狞的爸爸质问她:“谁让你喝酒的?”李玩毫不屈服地反嘴:“你不是还让我敬酒了吗?”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少不了应酬,酒场上觥筹交错,便是情深义重,在这样的场合,家长往往摈弃原则,为了尽自己的情谊,为了撑自己的脸面,不惜让孩子成为酒场上的调和剂。我一向痛恨这样虚伪的社会交际,厌恶酒桌上的粗俗交谈,一群低俗之人借着酒肉之情大放阙词,为了个人利益,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左右逢源,耀眼的大灯直刺眼球,却无法照亮人心。大腹便便、故作清高的人裹着一副虚假皮囊,自认为受人敬仰,其实只是他人谈笑之资,倒不如三两好友促膝长谈,把酒言欢。想来,酒曾是寄人情怀,聊慰人心之物,竟也被世风日下的社会玷污,可悲可叹!

          朱光潜先生曾在书中说:“人心之坏,在于未能免俗。”不知为何,如今大多数家长反复地灌输着社会很黑暗、很现实的观念,同时又希望孩子能无忧无虑的成长,试问鱼和熊掌如何兼得?一个人的内心能够强大到容纳得了污秽,又能朝向光明吗?我记得之前受朋友相邀,却被某人冷眼相拒,理由是为什么非得吃人家一顿饭,欠人家一个人情。当时觉得百般委屈,朋友本是秉着好意,何曾想过要我还人情。明明是使彼此愉快的一件事,竟变得如此复杂可怖,仿佛吃一顿饭,就已经欠下了几百万的债务。此后,每逢饭局,我更心生厌恶,目睹着大人们辗转反侧于各种饭局,想法设法还人情。自己俨然也成为了看客。除此之外,家长自以为在人情世故中做得百密不疏,又以教育家的姿态教诲我们在饭局要说客套话,要学会聊天,对不喜欢的人或物学会收敛情绪,在外人面前要装得彬彬有礼等等,这种种繁文缛节像一个套子,把我们的快乐紧紧套住,于是,我们终于遂家长愿,变得成熟世故,越来越不听从内心所愿,学会伪装,学会假笑,学会迎合。我们的成长仿佛不是为了自己而成长,而是为了达到家长的期望,成为言听必从的好孩子。电影主人公李玩就是这样一次次被磨平了棱角,终于屈服顺从,她接受了叔叔好心夹给她的狗肉,开始学习英语,一改之前的脾性……说到这,不得不提及另一件令我痛心疾首的事情,同样与一只狗有关。记得在我七八岁那年,外婆家养了一只花色相杂的狗,性格温驯,很快就成为我和表哥的爱宠。十年时光悠悠而去,人大了,狗也大了。本以为它会在外婆家“寿终正寝”,事与愿违,某日这条硕壮的狗突然消失,只剩下狗链和几撮毛单调地丢弃在地上,我心头一颤,预感大事不妙,果不其然,狗被卖给了狗肉场,仅仅是因为它掉毛太多,不易清理又导致人皮肤瘙痒。说实话,那一阵子我的心始终空落落的,时不时想起和狗相处的场景,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细胞都在身体流动,寒意布满全身。如今回想起来,我更庆幸没有让我直面这种痛苦,数日后,伤口终会愈合,我终会淡忘,会强忍着情绪,假装着并无此事,然后继续扮演懂事的角色,对大人这种做法给予理解。但相比起李玩,我宁愿自己曾经也挣扎过,大哭大闹过,至少也是勇敢了一次。就像李玩对家里人说:“你们要是尽力去找爱因斯坦了,找不回来,我又不会怪你们。”听到这,屋子里都沉默了,我也沉默了。

        我多希望自己看不懂这部电影,观后大力吐槽一番便快速忘却。可是我竟然会如此感同身受,止不住的眼泪滂沱而下,内心的创伤被无情撕扯开,血肉模糊。人啊,真是矛盾体。在艺术作品中陷入太深,就像掉进无底深渊,一片黑暗,满目荒芜。那些不关痛痒的悲伤就在拉伸延长,永不停息。

          杂志中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想必诸多孩子都害怕听到家长说:“你们现在还不幸福吗 生活条件这么好 只要认真读书就好了。”每每至此,竟无力反驳。我想,我要是生活在不发达的年代,饱衣足食即可。偏偏是过着惬意的生活,只允许安身立命、循规蹈矩。我的确感恩拥有着的一切,同时遗憾失去的自我。记得高三收尾时高爹曾经感叹过:“你们怎么都这么现实了。”并不是我们现实,是潜在的压力逼迫着我们向前,这也是为什么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不愿坦坦荡荡的说出自己的录取学校,他认为这样的结果会落后于人,无形中产生焦虑,却没有珍视自己的努力成果,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有时,我是真的喜欢这个功利的社会,只要有钱,就可以摆脱无所谓的交际;有时,我又很痛恨这个功利的社会,它让我们成为最不想看到的自己,一昧比较和盘算得失,时时处在对未来的恐惧和害怕之中。儿时极易满足,一颗糖果就足以欢欣雀跃,长大后才发现要一直快乐是莫大的奢侈。这或许就是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拥有了更多的见识,失去了更多的快乐。

        换个角度思考,我明白家乡的用心良苦,无非是想让孩子在成长中少一些坎坷,少走一些弯路,尽早地融入社会。但是,这些说到耳朵起茧的大道理如若真有奇效,大概成功人士会成堆出现吧。在《谈美》一书中,作者就提出了别出心裁的高见,他不建议青年人对老者的经验全盘吸收,毕竟人生百态,生活是要真实地活过,而不是听过看过。同理,家长自认为无可置否的真题又能肯定不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有所变迁吗?正如穿搭而言,往昔衣服注重实用,款式单一,而如今衣服风格迥异,类型多样。以家长固有的审美去苛责孩子,这种做法无疑是鼓瑟胶柱。时代更迭,处在一隅、安于现状的家长眼界狭窄,只会叹息生不逢时,却从不想改变,还为自己逢场作戏换来的交际圈洋洋得意,他们何尝不是人生的迷失者呢。我理想的人生其实很简单,无论何时,都不能停止学习的步伐。美国的摩西奶奶九十多岁依旧不缀画笔,潜心作画;鲁迅先生在弥留之际依旧拿起笔做武器;众多事例都说明,最可怕的事情不是跟不上时代,而是自己早就放弃了自己,选择了任务式的人生。在与自己的家长或是接触过其他家长后,我深深感觉到刺痛感,她们的爱太沉重,沉重得让她们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养儿育女竟成为了高高在上的事业,孩子长大成人可谓是功德圆满。这也许是曾经匮乏的年代留下来的弊病,我无权干涉每个人的人生选择,只是提出自己的拙见,表明自己的心志。

            感性之人,往往难以自控。我向来厌恶被强迫做所厌恶的事。知悉自己喜欢清净,偏要在热闹场合故作老练;不喜欢说漂亮话,偏要昧着良心取悦他人;此后接触了更多的人,在火车站车站来来回回历阅人事后,发现成熟睿智的人大多不是口若悬河,而是谨言慎行,少说多做。正如我表哥,他的的确确真是不善于表达的男孩子,说话也是细声细气,从小养尊处优,却被家人视为不谙世事,可我甚是钦佩他,始终坚定内心的想法,我行我素,活得透彻开朗。和他交谈,我明白未说出口并不代表一无所知,只是心知肚明,转化成言语,难免言必有失。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要活得像一个模板,如果在成长中,保持个性,不忘初心,这也是极大的幸福。

        可我还是成为了另一个李玩。从活泼无虑、无所顾忌的小女孩到生性懦弱、逆来顺从的成年人。心存洒脱,终成妄想。家庭环境固定成型,也就无力改变。就是在一个地方跌倒,还会继续重复这条路。和友人谈笑时,总会聊到自己所羡慕的人或事,我从一至终反复重申我极其羡慕活得洒脱之人,就算是生活受挫,只要痛痛快快大醉一回,烦恼便烟消云散,不用顾忌酒有多大危害,喝醉酒姿态有多丑陋。本是生着一颗放荡不羁的心,却宛如林妹妹心思细腻,愁绪万千。想要豁达,也只待日后慢慢转变了。往事不可追,未来仍可期,我只需要明确自己的一生,他人终究是过客,无需因他人而改变,无需背负太多压力,无论造化如何,无怨无悔亦无嗔无喜。

        高中有一个男生在我的书《挪威的森林》中给我留言:“我们不是为了成长而成长,而是因为成长而坚强。我们都在成长中失去了某种东西,需要掉头去捡回来。”当时,由衷的感叹他确实深知我心,同是缺失者,为了快速成熟,丢失了一份纯真。

        话说回来,并不是说孩子的成功与否全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朱光潜先生也说:“人一半是由外力造成的,一半是由自己造成的。”教育还是双向的,如何保持平衡,以达到最佳效果,还需要两代人不断磨合。

      我当下仅仅是处在受教育者的身份来抒发己见,或许有些方面言辞偏激,颇有不当,然字字句句,真心实意,皆有所考,并非无稽之谈。中国式教育也是目前急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它像一个巨瘤,给整个社会都来疼痛,我们每个人都是医生,不仅医治社会,更应该根治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狗十三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rx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