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多轮分组讨论,世界咖啡碰撞交流
昨晚的助教赋能团启动仪式,看到很多伙伴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建议,体验感很棒。
其中,小组内的充分交流部分触动最深,让我联想到未来线上训练营的分组讨论部分,可以做成世界咖啡的方式,进一步的分组轮换交流,这样能产生更深度的碰撞和互动。
这个感觉很奇妙,重要的可能不只是老师的教,而更在于学员的学,重在分享和讨论。
我还观察到关于助教团需求和定位的差异:
Susie和Lily分享的侧重在促动师这个身份角色上面,提出他们对这个群体画像的趋势分析,可以预期的收获、价值方面的描述。
但大部分参会助教团群体的期待,好像并没有认同和理解这个助教或者促动师的角色。
从反馈上来看,大家好像对这个角色的目标期待不太高,对所描述的收获和价值也不是很向往。
从参与过去年助教工作的伙伴们反馈来看,大家需要有更进一步充分交流和链接的机会、能够建立信任的关系,除了工作目标,还应该有深入的情感沟通和赋能反馈。
当然,对于关系建立和归属方面的期待,可能只是一个基本的需求。
其次,是个人能力价值方面的体现,期待的是跟随高能导师共创内容和产品,一起成事。
这或许就需要有一些成功的促动师分享经验,而也要给有焦虑和挫败感促动师讨论分享的空间,大家一起教练式会诊,帮助每个人在助教过程中,客观的看到自己的盲区和优势,选择适合的方式达成目标。
这里,我认为助教群体最好先成为所带领训练营课程的先行者体验者,现身说法,甚至是初级(萌新)讲师团的概念;关注到学员这个群体的目标和期待,包括学员个体的真实困扰和学习内容间的联系,课后体验反馈有哪些,如何改进产品等】
线上训练营的困局:
其实内容设计已经相当丰富了,听课率、笔记打卡率、作业打卡率、交流研讨参会率、问题征集反馈率、开营结营仪式参与率、给予平台直播分享机会,但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可能就是缺少了一些情感、支持、陪伴的感觉。
虽然大家看中的就是榜样的行动力和目标感,但却有时候绷紧的皮筋断了,越是强大的榜样在前,压力和焦虑越大,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弱。
之前组长学委形式,组织和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组织会议等都会遇到困难,排除各种客观干扰因素外,其实主要是联结感不强,与这个社群和小组还没有联结,内容与现实的挑战压力较远没联结。
如何让学员真正进入到投入越多、收获越大的正循环?
相对的促动师重运营模式可能会有效果,包括看见、赋能、反馈、推动改变、提供支持等,通过语音、文字等多种方式鼓励每个人分享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激活大家先融入、改变一小步,重在给予学员的自我效能感。这种学习社群需要打开自己,转化能量成为聚焦目标的行动。
当然,运营模式也不应该过度背负责任,过度用力也会负重前行,不会走得长远,平衡点在于不断反馈。
最后,有了情感信任关系和基于成事之后提升的个人价值贡献能力之后,才是更进一步的共享项目和合作机会、战略伙伴等资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