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884367/f7911dbd71e44139.jpg)
自从有了孙女后,棕子、芝麻饼、鸡鸭鹅蛋,这几样,是细心周到的老婆,每年立夏都要为儿子一家三口准备的。
尽管如此,孙女总是不领她的情。棕子对孙女来说,不屑一顾,不受她的青睐,难得吃上一个。至于芝麻饼,这种大路货,更受不到她的恩宠。鸡鸭鹅蛋呢,住在乡下的外婆,家里有的是!蛋炒饭呀,咸鸭蛋呀,熟鹅蛋呀,总是哄着她吃。
今年立夏也是如此,这几样老婆早早准备好,鱼肉虾更不用说,就等儿子一家来。当天早上,儿子打来电话,说他们带着女儿旅游去了,不在家过节。操心的老婆,顿时如皮球泄了气,闷闷不乐。我在一旁嗔道:谁叫你咸吃萝卜淡操心?这些东西,就是他们来,也是早上摆到晚上无人问津。叫你别买,你偏要买!
”哪个过时过节,不准备应节之物呢?”她反问我,我一时愣住了,回答不上来。
想想也是,天下哪个母亲,为了儿女,不都如此操心吗?
五十年前,我如孙女般大小,每到立夏,只盼天亮。天亮了,勤俭持家又爱面子的母亲,别的地方省省,勒勒裤带,总要为我和弟妹各煮一个鸡蛋。
也不可能多的,条件不允许!不过我们也心满意足了,人家的孩子连一个鸡蛋都没有呢,一双眼睛,巴巴地看着我们胸前,那里挂着小网袋,里边装着独一无二的鸡蛋。小网袋,也是几天前,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用棉线编织的。
哥哥姐姐大了,不好意思和我们争抢。母亲自然认为他们懂事了,也不须煮一个给他们。
蛋是自家母鸡生的,只有过节我们才有口福,平素它为人作嫁衣,生的蛋被母亲换来了油盐酱醋。
至于棕子,那要等立夏过后到了端午节前一天下午母亲才会裹,平常一年到头只有回味的份。棕子里不光是糯米,还有赤豆,更有我们不愿吃的蚕豆瓣棕子。一家七口人,人多不够吃,裹一些豆瓣棕子,滥竽充数。看起来,满满一锅,其实我真真喜欢的糯米棕,没有几个。
芝麻烧饼,那是绝对没有的,骄贵得很!尽管只有五分一只,可母亲挥汗如雨在生产队里干一天,也挣不到一毛钱,哪有闲钱去街上买?想都不要想!现在的一毛钱,丟在地上,人家懒得看一眼,更不用说弯下高傲的头颅,弯腰去捡。
三十年多年前,我有了小家。独生家庭的儿子,每到立夏,自然不用像我以前睡在床上,惦记着锅里。也不用自编网袋,老婆早在几天前就编好了。而且不是白色的棉线蛋袋,而是用红绿丝线编织的。
鸡蛋、鸭蛋、鹅蛋,论儿子的心情,他想装几个就装几个。那芝麻饼,就更不稀奇了。我们在街上做生意,儿子只要想吃,我们一定满足。至亍棕子,虽然老婆不会裹,总要请人帮忙。不光有糯米棕,还有肉棕、红枣棕。只要想到,就会做到。
小时候,我问母亲,立夏为什么要吃蛋?母亲简简单单说”小孩吃蛋不炷夏”。成家后,看到人们在立夏那天,早早排队买烧饼,我问卖饼人,为什么这天人人要吃?师傅不耐烦的说”吃烧饼不生热痱子。”
还有立夏那天,生产队公场上,围了一大群人,都在争先恐后称体重。至于为什么,人们都说这是上代传下来的习俗。
是的,在中国文化中,立夏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着许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习惯。
这些习俗,不仅是对健康的追求,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但在现代社会中可能逐渐被淡化。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传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