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背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背诵”一直是老师和学生都比较头疼的问题,老师认为学生背得太慢,效率太低;学生认为背诵太难,不愿意完成。而这种状况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细细分析不难发现: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大多认为需要背诵的内容太多,而考查时只占5分,为了5分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诵,时间上不划算。而且就是背了到时也不一定能想起来,想起来不一定能写对,得分率太低。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因为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张等各种原因,一些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对背诵的要求逐渐淡化,对学生的要求仅限于考纲上的内容,而且没有具体的背诵方法指导,检查落实不到位,大部分老师也认为所花时间与所得成效之间不成正比,因而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完成。
而上面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背诵能力无论从应对考试还是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长远目标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背诵”教学环节的意义。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重点’知识是否巩固。”从中可以看出,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就会落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的。所以学生学到知识后要及时复习,趁热打铁,才能巩固。作为教师,我们就必须要想方设法来帮助他巩固记忆,而背诵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巩固知识的方法。
而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背诵,自古以来就是不二法门。朱熹说:“读书须成诵,方精熟”。文本在我们不断地诵读中会有细化与内化的过程,对于文中的深刻意味才能有更好的理解。不光是学语言要背诵,学其他经典知识也是一定要背诵的!古时的私塾,很多老师不讲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技巧,上来就让你背书,无论如何先把书背熟了再说。而古代的先贤大儒们在表达时常常引经据典,心中诗书不知凡几,这都是背诵的结果。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记叙到要求学生读书背书的环节。我们初中时的语文老师,他读书时能把整本《红楼梦》背下来。《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也最怕被父亲问书,因为要他背诵的篇目很多。我们小时候也是背了很多课文和诗歌的。现在的升学考试,无论是小升初,中招,高考,通通有名句名篇默写的要求!为什么呢?这都说明“背诵”的重要性啊。
那么为什么从古至今语文学习一直强调“背诵”呢?岂不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岂不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岂不闻:腹有诗书气自华 ?可见,熟读成诵的第一好处是理解。第二个好处是写文章变得容易了。第三个好处是改变你的谈吐举止和气质修养。这三个好处没有先后,更不应该排顺序,他们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三、探求有效“背诵”方法,提高学生背诵效率。
从前面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背诵”是有心理压力的,觉得很难,很费时间和精力还没有什么效果。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教师来给予背诵指导,让学生掌握背诵技巧,提高背诵效率,从而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如何背诵会更有效率呢?
第一步是指导学生要读顺。把不会读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的方法注音,注释,弄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积累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个词、一个句的同时又培养了语言感觉。这是一举多得的一步,也是背诵的基础步骤。
第二步是给足时间、规定遍数让学生大声朗读。“诵”,即大声读出来。无论会背还是不会背,先读够一定的遍数为要。清代有一学者崔述,著有《考信录》一书,他在书《附录》中专门讲述家学渊源,特别讲到儿童时期父亲对自己的要求:
“述五岁始授《论语》,每一字旁,必硃书平、上、去、入字,使不误于方音。每授若干,必限令读百遍,以百钱置书左而递传之右,无论若干遍能成诵,非足百遍不得止也。既足,则令少憩,然后再授如前。”
《白鹿洞书院教条》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必正心肃容记遍数,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须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
郑板桥《家书》这样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古人重视背书,且更重视背书的过程,郑板桥甚至认为太快背会并不是好事。虽然古人背书一事要辩证地看待,但这重视诵读的态度却是非常可取。只有足够遍数的朗读文本才有了足够时间去感知,去内化,去共情。当然我们不用一定要学古人来一百遍,遍数可根据文本的难易度来制定,灵活多样。这样背诵下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且因深入地融入了文本而不容易忘记,也不容易写错别字了。因为换字即换义、换情。
第三步是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写作脉络。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文章是如何开始的,用什么起兴,如何承接上文展开写,写了什么,内容间如何转变,最后怎么合,怎么收束全文的;课文都讲了什么人、事、物、景,这人有什么特点,事有哪些来龙去脉,物有什么特别,景有什么特色等等。把握了文章段跟段之间的结构关系之后,内容思路基本就把握住了。
第三步就是指导学生分析每一段之间的句子组合。还是找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比如《滕王阁序》第二段,一共有16句诗,都是两两对偶。第一二句点明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第三四句整体写秋天的特点,抓住特色景物“潦水、寒潭、烟光、暮山”来写:“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第五六句写上山一路看风景:“俨骖绯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第七八句写来到滕王阁,抓住“临”“得”两字:“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第九第十句与第十一十二写在滕王阁仰视和俯视所见:“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最后两句站在滕王阁往下看和想象从山下往上看滕王阁的特点:“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我们可以先背前四句,再四句四句背,这样就比较容易背熟。
如果说诗词歌赋都押韵,讲究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那么现代文也一样。就拿《荷塘月色》做例子,一样是先读顺,再理清篇章结构,再理清句法结构背诵。比如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共七句。第一句写来到荷塘的整体所见:“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第二句写荷叶特点,用一个比喻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第三句较长,但是也容易把握,先从荷叶到荷花过渡,然后用“有的……有的……”句式写荷花的两种典型状态,再用“正如……又如……又如……”写荷花给人的视觉效果:“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女”。第四句写荷香,用了通感修辞:“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第五第六句写荷波,用两个比喻修辞:“这时叶子和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最后一句写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和花却更见风致了”。
分析句法句间关系,你会发现,每一句都有所指,内容不一: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但是句子间又有规律可循。写叶子,叶子间的花。写微风,又就顺势写到了荷香、荷波,后两者都与“风”有很大关系。最后写被荷叶遮住的流水,使荷叶更见风致,又回到荷叶上来,这是个圆融的结构。先整体写荷塘给人的第一感觉,那就是荷叶,再仔细品味局部,就看到了荷花、闻到了荷香,想到了流水。依照这样的思路,背诵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梳理章法句法,不仅使背诵变得容易,更使写作有所依托,分析了作者的写景脉络、用语,我们也会打开一种写景的思路,使我们在写景的时候不至于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不至于无从下笔,不至于手足无措。多背诵写景名篇,在此过程中多分析章法句法,多感受名家的遣词造句,我们还怕下笔无神吗?
重视“背诵”吧,大量背诵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让内容丰富、视角独到、思想深刻、匠心独运的经典文章深入我们的血脉骨髓,滋养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优雅我们的举止谈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