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小师妹跟我说,自己网申马云家被拒了。
自己觉得简历写的不好,拒她的HR跟她推荐了“STAR”方法写简历。
今天,就来啰嗦两句,什么叫STAR方法。
STAR方法在求职领域,职场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被许多500强所推崇的方法。
P&G、GE、BAT、Google等公司,都有专门的培训课程讲座,讨论如何使用STAR法则验证求职者过往事迹的真实性,从而判断其能力。
对于一些刚进公司的新人,在进行电话沟通时就会被培训,使用STAR方法进行沟通。
那么STAR到底是什么鬼?
S:Situation——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T:Target——你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A:Action——针对这一目标,你采取了何种行动/策略?
R:Result——最终收获的结果是什么?
简而言之,STAR法则,是一种说故事的方法,使故事的逻辑性条理性更清晰。
运用STAR法则对简历进行描述之前,你需要做的工作,是把大学期间做过的事情想清楚,写在表格上,分成4个关键点进行描述。
举个栗子:
你大学参加了一场辩论赛,获得了最佳辩手的荣誉,那么很多人可能会这样写。
“大二获得校最佳辩论手。”
“大二期间,参与校辩论赛,在10支参赛队伍中,带领队伍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名好成绩,自己也荣获了校最佳辩手称号。”
好牛逼啊。
HR表示没看到亮点,只看到两点——第二名&最佳辩手。
你自己做了什么贡献?凭什么获得第二名?你为什么能获得最佳辩手,别人不行?
这个问题也是非常非得多简历中出现的毛病,只写了结果,没写过程,没写自己的贡献。
在招聘过程中,面试官看重的是你过去做过什么贡献,而非你所在的团队获得荣誉。
俞敏洪说过——“其实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成教的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对啊,我们只关心你能干什么,你的班级获得多少荣誉,学校多牛逼,跟公司一点关系没有。
公司录用的是你,不是你的团队,或者你的学校。
为了突出自己的能力,采用STAR法则梳理比赛,将重要关键事项突出,例如:
大二参加辩论赛:
S:全校共十支队伍参加比赛,其中有两支队伍已经连续两年获得前三名,而我们是第一次组队参赛。
T: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获得名次。
A:比赛前,作为二辩的自己,搜集了许多资料,以及辩论技巧,并将资料与队友分享。同时,组织队友在课余时间进行自由选题辩论,练习。
R:最终在不懈的努力下,获得了第二名,自己也获得了最佳辩手称号。
以上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一件事情的完整结构。
通过采用STAR法则进行描述,面试官能完成看出事情的发展背景,你在团队中的贡献,最终的结果如何。
这,才是公司录用你的原因。
而整个事件的背后,也充分体现了你的领导力,你的沟通力,执行力。
有了这个事件做案例,你不必在自我评价那么写满空洞无趣还自我陶醉的“沟通能力佳,执行能力强”这一类的自我评价。
其实,刚刚的描述完全可以在面试过程中回答问题,而对于简历,不必写得那么详细,只需要简单概括即可。
简历的一页纸原则,不再啰嗦,除了项目/实习经历丰富的人,应届生没必要写两页简历,HR没时间看那么长的故事。
那么在简历中,辩论赛的案例该如何描述?
S:在十支参赛队伍中
T:
A:在辩论赛中,主要负责资料收集,辩论技巧分享,赛程准备练习等。
R:获得校级团队第二名,个人最佳辩手称号。
根据STAR法则,在简历中表述即为:
在辩论赛中,主要负责资料收集,辩论技巧分享,赛程准备练习等。最终在十支参赛队伍中获得校级团队第二名,个人最佳辩手称号。
在拆分过程中欠缺了T(目标),但有了最终结果,对全局并无影响。
因此,在简历的校园经历部分,用一两句话概括经历即可,主要空间留给实习项目简历。
如果实习项目简历欠缺,则可以将校园经历描述丰富一些。
以上所说的,即是为简历准备,也是为面试准备。
简历与面试是相辅相成的。
你预测不到面试官会从哪个句子,哪个词语发问。
因此,回忆自己的过去,对过去的经历进行梳理,记录,并理清楚自己所做的贡献,将个人与团队区分开。
这样才能保证,你在简历通过筛选之后,能够在面试场上游刃有余。
见过太多人选,对自己过往的经历支支吾吾,无法清晰的描述过往经历,及自己所做贡献的人。
这样的人选,我们通常会在简历上备注:
不推荐复试!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