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的朋友,早上好!
欢迎大家来到微心理课堂。
我是讲师孙本旭。
今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2018年的最后的一天,同样也是我们微心理讲堂的开坛仪式。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你读了那么多,为何还写不好。
2016年以后国家对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学科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重建。语文学科是重中之重。从此以后,很多人在网上开始宣扬,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的确这个观点并不假,但是众多的文章没有一篇告诉我们阅读到底是怎么回事,观点背后的理论是什么!语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为什么仅仅是得阅读者得语文呢。读与写是语文学科日月双悬,那么为何没有人说得写者得语文呢!我经过思考后,总结出了这样几个原因,第一阅读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第二,真正懂得写作和会教写作的专业老师有很少。第三,写作教学不是经验之谈。所以,写作已经成为学生,老师和父母的一项重大的难题。
有的人说:“读的多才能写的好!”但好像经过事实证明之后,并非都是如此,有的学生读了很多书,但依旧是写不好。读和写之间到底能不能互相促进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演讲的重点内容。
今天我和大家共同讨论三个问题:
1.读与写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2.读写之间如何互促
3.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读和写是如何发生的。
如果你认为读就是用眼睛看,用嘴巴说,那就只看到了阅读的表象,实际上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那么阅读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有几种观点。
第一种就是以拉伯格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模式。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他认为阅读是从字到词再到句子的这样一个过程。在我国教学中低年级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他将阅读分为五个心理过程:
肖像表征→汉字的辨认→解释词义→句子理解→短时记忆
这种阅读模式最重要的就是最初阅读的时候,人们对词义的了解很关键,很重要,理解词义影响了整个阅读的过程。
不足之处:把阅读分割成词切断了阅读过程中信息互相的影响。有的时候词义是多种的,是需要靠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的。
第二种是以古德曼为代表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
大家听名字就知道了这是与第一种完全不同的一种模式。
简而言之,他认为阅读是一个不断预测下一步信息并做出确实或否定的过程。
从简单来讲我们给出一句话
蔬菜类包含菠菜,豆角,大葱,胡萝卜,青椒,豆土,大蒜,生姜。
很多人都把这句话中的豆土读成了土豆。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扫描出错,另一方面是他根据已有经验直接判断出来的。然后经过阅读推测来检测是否是正确的。
阅读过程是两条视线,一条是眼的视线,一条是心的视线。低级水平的学生一定要看到全部的内容,才能知道讲的是什么,而较高水平的学生,则是看了一部分就开始推测后面的内容,后续的内容是对自己推测的证明或者否定。所以有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选择性阅读,眼睛注释文中的一个部分不动,那是在思考和推测。这样的阅读心理可以归纳为:取样→预期→检测→证实。
这种阅读模式的不足:它轻视识字对阅读的影响,他认为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推测,但它没有意识到如果学生不具备这样的背景知识,他就无法形成假设来理解文章。
第三种阅读模式是鲁姆哈特的相互作用模式。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可能只用到自下而上,或者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有时候我们不了解的文章我们会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我们很熟悉的文章会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更多的时候我们阅读是采用这两种互相作用的模式,这就是互相作用模式。
鲁姆哈特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图式理论。鲁姆哈特把头脑中分等安排好的知识结构称为“图式”。我给大家说的简单明白一点就是好比你看一场电影,总觉得情节安排的很熟悉,并且你推断出了故事的安排,这并不是你有导演或者编剧的天分,而是因为诸如此类的电影你看了很多,这些看过的电影在你的脑海里归好了类,这就是图式。
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他把文章和读者的情感与环境因素分割开了,无法解释,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景,读同一篇作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
第四种阅读模式是罗森布拉提出的交易阅读模式。
这种模式是互相作用模式的另一种。
他所强调的就是阅读环境,文章和读者之间是一个整体。读者当时的心情和环境都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以上是我们对几种不同阅读心理的分析,阅读不单单是用眼睛看,用嘴巴说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写作的心理过程。
最先提出写作心理过程的是洛曼,他认为写作是一个预写作,写作,复查的三个过程。安德森认为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在过程上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他提出了写作三阶段:组织——确定思想,转换——把思想转换成语言,运用——用语言表达信息。
除此之外还有四种代表。
第一种弗劳尔—海斯的写作认知模型。
他们把写作假想成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写作的人就在这些过程中构思文章。这种模型不关心作品,只是强调写作过程中运用的程序。他们认为写作包括让个心理过程,任务环境,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任务环境:我给了你一个题目,给了你一些作文材料。
长时记忆:有关这个题目的一些记忆。
工作记忆:我如何将这些材料组织成一篇作文,并且写完后复查。
这种写作模式对于较高水平的人可以运用,但是初学者无法做到各个环节的顺利完成。
第二种是伯瑞斯—斯卡达玛利亚的知识表述模型。
这种模型是针对儿童和新手为主的。
这个模型认为写作过程是作者根据题目的要求,主动从记忆中搜索有关的内容,确定这些内容合理后,再进行合理的组织,最后把组织的知识形成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就是根据题目,我们在心里打腹稿,打好腹稿后再动笔写。
第三种是鲁利亚的写作心理转换理论。
鲁利亚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一个内部语言的概念。说的简单点就是从你构思到写到纸上,中间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内部语言。内部语言他是凝缩的,语法形态,但是有很强的生命力。
他最开始提出了写作一级转换理论
思维——转换——表达
一级转换理论的局限是他没有句法规则转换,思维是跳跃的,有可能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是混乱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逻辑性。
所以后来科瓦廖夫他提出了这种转换是相互的,一级转换还可以逆向回来。
后来鲁利亚提出了二级转换理论。思维转换到书面表达中间还有一个过程是内部语言。
思维——内部语言——书面表达
二级转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它仍然有局限。它无法解释的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要经过内部语言转换,但转换的结果却不一样。这就是说有的人写的很好,但他一开口说就不行了,有的人说很强,但是一写就写不了,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鲁利亚提出了三级转换理论。
第一级转换依旧是从思维转换为内部语言。从第二级转换开始,内部语言转换为口语,或者转换为书面语,如果只是转换为口语,经过二级转换可以直接说出来,但要是想成为文章,那么他还要经过第三级转换,也就是要经过一个过滤器,这个过滤器就是要把口语加工一下,形成书面的文献。
我们看有的人写的文章就像说话一样,重复,啰嗦,口语特征明显,就是他没有经过第三级的转换。所以为什么很多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因为写作要比口语还要多一级转换。
我们刚才用了很大一部分时间讲解了读与写的心理过程,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让大家明白无论是读还是写,他都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教与学都要遵循这个心理过程的规律才能教好,才能学好。第二个目的就是对比读与学的两个心理过程,我们发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过程。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这两种姐截然不同的心理过程怎么才能起到互促的作用。我们很多的谈读对写的促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背景知识。
这就是我们在写作中谈到的长时记忆。内部语言转换为书面表达的时候,用词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同样是写风景,但是每种风景的美是不一样的,积累少的学生他的表达就会很单一,积累多的学生就会用词恰到好处。
但我们也要注意,读一篇文章如果只读到了优美的辞藻,这是非常肤浅的。有些老师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这种做法是低效的,因为这是一种记忆,如果学生运用不恰,好词好句会变成不恰当的词句。
2.阅读要为学生积累丰富的篇章布局。
好文章,构思布局很重要。同样,阅读一篇佳作我们要看到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的布局,还记得我们前面讲过的图式吗,我们要在脑海中储存丰富的图式。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搭建房屋一样,你要看见人家是怎么安排结构的,如果你想要你的房屋独特,你就得与众不同。当然很多不专业的人,或者初学者很难看到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
3.要读与儿童语言接近的文章才能促进儿童的写作能力。
很多人不以为然,以为读的多写作能力就提升的快,提升的高。但脱离了儿童,就是空中楼阁。注意这里我讲的是促进写作的阅读,而不是单纯的阅读。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想用四大名著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难,因为四大名著的语言并非是儿童的。想要促进儿童的写作的能力就要给他读经典的儿童文学。
总的来讲,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两种心理过程是不一样的,读只是看到了别人的心理过程的结果,写是要自己经历一番思考和转换。在读与写之间有一些细微的关联,运用好才能得到很好的效益。
最后,我们来谈谈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个问题很宽泛,但是我今天可以给大家几个小工具,坚持使用可以见效。
我们现存的作文教学受到行为主义的的影响,一味追求结果,而忽略了写作的过程,包括我们的评价也注重结果,不评价写作过程,但是我们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要从过程中得到训练才可以。
第一个工具写作过程清单
大家一听就明白了,我们把写作过程列成一个清单,这样就把复杂的心理过程具体化,让学生没有畏惧感,而是感受到有了具体的操作步骤。
比如,我们出一个题目是用几件事写一个人。
这个题目听上去并不难,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可能很复杂。
我们的清单可以这样列。
第一步,选人。你可以列举出你想写的若干人。
第二步,选事。用概括的语言,写下你和这个人之间的事,2-3件即可。
第三步,思考。为什么要选这些事呢,确定一个主题。
第四步,再选事。根据主题再选事,比较那些事更合适。
第五步,分别用一百字左右详细的写一写这些事。
第六步,把这些事排一排顺序,让它们看起来有条理。
第七步,誊写在纸上。
放几天
第八步,读一读,修改。
写完作文后不能立刻修改,一定要沉淀几天后再次修改,这样的修改才有效果。
当然这个清单不必一天完成,可以分成几天完成,因为写作毕竟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有时候还需要灵感。
第二个工具炼词
培养学生恰当的运用词语和对词的敏感。
比如说,壮阔和辽阔,都有大的意思,但是用在泰山和草原上就有所区别了。
每天练习一个句子,就用经典的文章中经典的句子去练习,把重要的词语抠去,让学生补充,比较原词和自己补充的,也许你补充的比原作还要好。
第三个工具观点表达
不一定写,但一定说。无论遇到什么事,特别是新闻,你来说说你的观点。这是在练习立意。学生写不好作文是因为没有立意,没有自己的思想,照搬,照抄。你让学生反复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他才会有自己的思考力。
第四个工具直叙的技巧
好的作文是结构新颖。
可是我们有的学生写作文就会运用直叙这种方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去写作文,当然写完后并不是不可以,因为大多数文章都是直叙,所以直叙并不是不好,但是直叙有三个技巧和三个忌讳。
1.第一个技巧是起落,忌讳平铺。
读者反应的强弱=文章的起落
一篇好的作文你要让读者的心情随着你的文字而激动跳跃,就像你第一次坐飞机,飞机起飞时候你的兴奋,降落时候你的心跳加速,写作文也是一样,如果你平铺直叙,尽管你是把整个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写完了,但读者读完了你的作文心中没有荡起一丝涟漪,就没有可读的乐趣了。
比如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周末那天我和我的伙伴一起去书店看书,快要到的时候,听见一声猫叫,我们四处寻找并没有发现哪里有猫,但是猫叫的声音就在附近。我们寻声继续寻找,哎呀,不好了一只小猫掉进了下水井里。因为爬不上来,正在里面用叫声求救呢。
可它是怎么掉进去的呢?
它又是怎么被救上来的呢?
这些问题都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应。
这就是起落。
2.第二个技巧是详略,忌讳平均。
这个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学过的课文里老师总是讲详略得当,可是真正我们自己写起来的时候就会忘记,我们总是把每件事都平均来写,这就像流水账一样,文章没有重点。
还是拿上面的例子来讲。
猫咪是怎么掉进去的和我们是如何营救猫咪哪个是重点呢?
如果你要写猫咪是怎么掉进去的,这篇文章就成了一篇给猫写的说教文章,但是猫又不会认字它怎么会读呢,所以大家更关心的是你是猫咪是如何被救上来的。显然这件事是要重点写的。
3.第三个技巧是表里,忌讳平滑。
任何一件事都有其表面的一面也有它内外的一面。老话说“里三层,外三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写作文的技巧在于运用事情的表面去引发读者对内里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写表面。如果仅仅是写表面这篇作文就会光滑,没有层次和深度。
我们依旧结合上面的例子来说。
我们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把小猫咪救上来了。
按道理写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是文章也就变成了一篇我们救猫咪的故事。
假如结尾是这样。
一只和小猫咪长得差不多的大猫看见小猫被救了上来,飞奔过来,抬起他的两只前爪好像是在感谢我们,我们也似乎明白了这只大猫就是这只小猫的妈妈。
第五个工具写景的技巧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一样的景色,吸引你,让你驻足流连。但是如何把这样的景色落于纸上,让别人能够通过你的文字来体会到这种美呢!
这一点说来容易做来难!因为写景最重要的技巧是“描”。
什么是“描”?
古时候姑娘绣花,有一种东西叫花样子。过去没有复印机,姑娘们就用纸张照着这个花样子一次不错的仔细的把花的轮廓画下来,这就叫做描。
还有古人遇到好字,名家的书法,看是看不够的,他就用纸铺在原字上,用很细的线条把字的轮廓描下来,描出一个空心字。这就是这个字的副本,这叫做“双钩”,爱字的人不用看原字,只需要看双钩就可以回忆起原字。
我们遇到美丽的景色也要用描,知识我们的办法不是画线条,而是用语言文字。
比如:
你一定没有见过夜晚的校园。
深夜拉起了窗帘,暮色深沉。天上的星点亮了灯,地上的灯像天上的星。没有了白天的喧嚣,红色的教学楼更显得肃穆和慈祥。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似乎都睡着了,它们陪伴了学生读了一整天的书,也都累了,让我们不去打扰它,就让它安静的睡吧,明天一早还要绽放最美的花儿,迎接学生的到来。白天看上去不大的操场,夜色下,如此广阔,空荡,它仿佛也等待着新一天的到来,等待着学生们在它上面欢呼雀跃。
夜晚的校园真安静啊!
但是“描”和说明又不同。说明在于简洁明确,而描写在于生动新鲜。
举一个例子:
写雪花
小雪花是六角形的。(这是说明)
每一朵雪花都有六片花瓣。(这是描写)
描写和说明相同之处都是再写眼前事物,但区别就在于描写更注重心中的事物。
今天的很多的孩子不会描写,是因为今天我们有更便捷的方式,那就是手机,随手一拍景色就被记录在了镜头里,但它没有留在心中。所以如果想培养孩子的描写的能力,就多带他去体验不同的景色,多让他用语言文字去描眼前和心中之景。
一篇好的作文一定是选材新,立意新,构思新。那么不可能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如何能够把平凡的小事写的让人耳目一新,这是能力。未来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今天我们的这节课,希望可以给你带去一些新的想法和创意。无论你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你听了这节课后可以有所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