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实在太傻了,当然有。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读完这几本书不信你还不会写小说”、“成为叉叉叉20天就够了”、“一堂课教会你如何写作”的论调大行其道?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相信写作是可以速成的?也许你会说,这是因为社会浮躁,人心功利,只管集赞,哪管对错哟!
没错。
我们对能够速成的事情总是特别感兴趣。小时候,我弟弟喜滋滋的跑来跟我说,他要研究论语,因为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傻不傻?他竟然连这种话都信,但是那个时候我也和他一样,因为这句话对论语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两个人买了论语,开始被里面的鸡汤和段子洗脑,至今我的笔名中还残留着那时的印记。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说:觚么不像个觚,这还算是觚吗?这还算是觚吗?觚是古代一种盛酒的礼器,有人说这是孔子对那个时代礼乐崩坏的抗议,而我只看到一个充满人情趣味的老头在抱怨发牢骚。很多时候,像论语这样的经典,被神话了也被过度解释了,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谣言就是一例。
只要稍微百度一下,或者看些通俗历史书,就能知道这个例子发生的真实情景。北宋开国功臣之一赵普,一生三次为相。最后一次,已经是宋太宗的时代了。有人对宋太宗赵光义说,赵普是山东人,没什么学问,也就读了点《论语》而已。太宗就拿这个事问赵普,没想到赵普承认了:
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出自宋人笔记罗大经《鹤林玉露》)
不得不承认,赵普这话答得相当有水平。《宋史》中也记载,赵普死后,家人开箱子检视遗物,“则《论语》二十篇也”。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赵普自从被宋太祖说了几次后,便终日手不释卷,难道读了半辈子,就读了一本“小学课本”《论语》吗?显然不是。在宋太宗为其撰写的《神道碑》中,有这样几句盖棺定论:“性本俊迈,幼不好学,及至晚岁,酷爱读书,经史百家,长存几案,强记默识,经目谙心,硕学老儒,宛有不及。”虽然这其中有溢美之词,但赵普经史子集,博览群涉,应该是事实。
梁启超有一句名言:“无广涉则不能通,无专精则不能成。”我觉得是对读书的数量和质量的最好注脚。有人坚信“读书不在多,而在精”,显然是因为没有理解好精读和泛读的关系。如果在“书读多不如读精”的前面再加一句:“在已经读了足够多的一定数量的前提下”,就很好理解了。
再回到写小说,那些没读过几本经典文学小说的人,就妄言什么写作技巧,是不是就显得有点可笑了。不过是读了些如何写作的理论书,甚至听了些分享课,写了几篇拉拉杂杂的故事,就想说会写小说了?就可以拿出来教别人如何写小说了?我没有听过比这个更荒诞的笑话了。
如果你没读过100本经典文学小说,就不可能写好小说,读再多方法听再多大神分享都没用。就算是读够了100本小说,也不会马上就变得会写小说,你还得持续不断的练笔投稿被拒修改然后再投稿,甚至花钱来让人来帮你指出不足弥补缺漏。就算你持续地投入了精力写写写,却也不一定就会写出好的小说,因为这还要靠天赋,还有那么一点点运气。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希望那些对文字仍有信仰的人们,不要急躁,沉下心来,阅读,感受,练习,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相信慢慢来会比较快,不要总想着抄近路,走捷径,妄图一夕之间就写出惊艳了世界的作品,好作品是磨出来的,好灵感也需要够硬的知识和技巧的积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