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多面侠
朋友圈、微博、豆瓣、QQ、知乎,等等。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着几个社交APP,一些人在不同的平台发布着相同的内容,另一些人,在不同的平台发布着不同的内容。
对于我来说,有时我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全职妈妈;有时变身小资小清新;有时又是文艺青(zhong)年。
每个人都在虚拟世界中表达着一些东西,一些想被别人看见的东西,一些自己不具备却又想让大家认为自己拥有的东西。
我们在生活中带着面具行走,在网络中戴上了更加厚重的面具。你是谁,我是谁,我们还能回答的出吗?ta是我以为的那样吗?我是我以为的那样吗?
我们苦心经营的“人设”是为什么
以前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会相约快餐店聊天,会走路聊天,会坐在马路边上聊天,是的,以前我们都是会聊天的人。
现在我们认识一个新人,第一个步骤就是互加微信,然后各自回家翻看对方的朋友圈,然后决定要不要再见面。
尽管知道朋友圈只是一个人设,但即使是人设,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背后是怎样的一个人。于是通过自己条条框框方方圆圆的条件筛选,首先人设通过的再决定继续交往。
我们的各种人设,可以说是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引流”,帮助我们和其他人在现实中交往。
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在现实生活中去“认识”其他人了呢?
想要拉近彼此,却渐行渐远
各种社交APP的出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动一动手指就能和地球另一面的你面对面聊天。不由得感慨如果早几年有微信的话,那时的异国时差恋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
相信这些社交APP的出现,初衷是为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人们的交流。但几年过去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拉越大,就像隔着瀑布看水帘洞里的孙悟空,我知道你在那,我也认识你,但我却看不清你。
于是这种场面经常出现,面对面的两个人各自看着自己的手机屏幕。分开后,回到家再面对屏幕跟原本可以面对面聊天的人聊天。
有点像时空混乱,搞不清楚自己是活在现实中还是虚拟网络中。
究竟眼前看到的这个人是你,还是在网络中的那个id是你,亦或者,你都知道你是谁。
慢一点,像个小蜗牛一样
曾经有两三个月,做过一个惊人之举---把家里网线拔了。当时手机流量也还是有点贵,还没有铺天盖地的普及“流量不限量”这种套餐。
顿时对时间感知的单位从小时变成了分钟变成了秒钟。时间就像蜗牛一样的慢,一天变成了过不完的一天。
时间变慢了,被手机挡住的眼睛又看见了。看见了家里可爱的植物又长出了新的叶子,看见了小孩子嘴边沾着饭粒的俏皮模样,看见了先生回家时头顶一小片阴郁的乌云。
看见,才感受到了活着。看见,碰触,感觉。
你好,可爱的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