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年纪越长,我会越珍惜与人交往的时间。
跟心灵契合的人交谈,会有一种被滋养的感觉——或回归纯真的快乐,开怀大笑一场,或进行有价值的思索,触及内心。
而跟有些人交流,要么因为谈及的内容多功利及市侩,令人倍感无聊,要么因为互相不理解对方的世界而言语乏味,若是因为利益的关系,交谈中带着隐隐的套路感,就更让人避之不及了。
跟前一种人交谈,我不仅不会感到疲倦,还会感到补充了能量,而跟后一种人相处,有时会感到彼此都带着“面具”,且容易感到被消耗,略感疲惫。
所以,我慢慢成为在社交方面比较挑剔的人,好友三两,但很知足。
这并不意味着封闭,我喜欢认识新的朋友,并享受那种彼此不问来处,不带人设和标签,只专注于人和人之间单纯交流的感觉。
然后,以亲疏随缘的态度去管理自己的人际环境,这样内心会比较轻松自在。
有时我也会想,自己是否过于挑剔?是的,我发现自己在交友方面的确会比较谨慎。
我知道如果不是彼此完全接纳,不是让双方感到安全的朋友,建立起来的友谊是很脆弱的,它们通常很依赖于共同生活的环境,一旦共同的环境消失,友谊也就无法维持了。
而且我非常清晰地知道,即使我遭遇痛苦挫折,我也不会向某些人请求帮助和支持,反过来也是一样,他们也不会找我。
此外,令我感到快乐的东西,有些人并不一定感到快乐,快乐无法在彼此间传递。
所以我愿意花时间在少数真正的朋友身上,这种朋友无关乎认识时间的长短,而关乎彼此“灵魂的识别”。
知音难觅,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浮生六记》中,沈复提到自己的好友鸿干,说他为人“慷慨刚毅,正直不阿”,他们倾心结交。
可惜好友早逝,沈复写道:“我从此独自一人,知己甚少,今年已四十六岁了,世事茫茫如沧海,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再遇到如鸿干这样的知己了呢?”
读到此处,我心下怆然,其实从书中能看出沈复并非孤僻之人,认识的人也不少,无奈知己难遇。所以这也是我为何非常珍惜至交好友,因为遇到他们真是很大的幸运。
我们每个人都有跟其他人建立持续的亲密关系的需要,这是一种对归属感的追求。
我年少时也曾有过“我不需要朋友”、“一个人也挺好”之类的想法,后来我发现,人活一世,必须要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而和世界中人的关系又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
当我感受到真正的朋友对我的认同、陪伴和鼓励,我看到自己因积极情绪增多而行动力随之增强,内心也变得更有力量了。
心理学研究的确也发现,享受亲密关系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包括亲人离世,失业,遭遇强暴和患上疾病等,当我们有所归属,当我们感到被亲密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
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关于“要获得幸福,人们能做些什么”的几点建议,其中一个就是“优先考虑亲密的人际关系”,与那些非常关心你的人建立的亲密友谊,能够帮助你度过困难的时期。
当然,我们交朋友不止是为了应对生活中不好的一面。
我想我更愿意说,友谊让我们更有勇气去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着的现实世界,我们共担烦忧,同享欢乐。
而如果彼此的交往只能被归类为“无效社交”,充斥着虚伪和互相干涉,如果伴侣一直在不断消耗我们的能量,如果一直把时间花在彼此不契合的人身上,对自己和对方来说,都是不够尊重自己的生命和时间。
人们常说交友不应功利,要交“无用”的朋友,但如果真正去讨论朋友的价值时,我觉得朋友不仅有用,甚至无价。
因为此“有用”非彼“有用”,真正的朋友给你带来的不只是现实中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你带来生命的改变。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