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命中会出现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许给我们上了一课,或许曾给过我们温暖,让我们一生难以忘怀。
王师傅个子高,人精神,很帅气,穿衣打扮很端庄。他经常和妻子一起搭伴,夫妻的话都少,我的记忆都是他认真开车的背影。
由于王师傅人好,愿意帮助穷苦住校生,好多沿途的家长和学生都爱坐他的班车。不仅如此,由于王师傅的好脾气,平易近人,好多家长开始在周天给县城的住校生带馍馍,他也不收取费用。
记得母亲给我带过几次馍馍,打完电话,我就到车站等候王师傅的班车,取回干粮,等着和伙伴分享馍馍。
那时候家里穷,母亲一学期只给王师傅一条红兰州烟,王师傅也不嫌弃。他也不麻烦,只要有家长带馍馍,他就捎带上。后来,王师傅的班车就成了沿途住校生的馍馍专车。
他的事迹广为流传,被记者知道了。据说有次记者转门去采访他,他干脆不配合记者采访,他觉得这没什么可报道的,就是顺路的事情,何必弄的满城风雨?
就这样,我坐了王师傅两年的班车。后来我上了大学,在后来,很少见他了。最后一次见王师傅是坐定西的班车,我见了王师傅特别亲切,我和他聊了一路。他说:“他非常高兴搭载学生,好多都考取了大学,至今我记得他们当时的模样。”
是呀,王师傅是个普普通通的班车司机,他却被沿途的乘客、尤其被家长和学子铭记,真的很幸福。
多年以后,我还记得这样一位乐于助人的班车司机,他让人间有了温度,让贫穷的学子有了慈父般的关怀。
以前搭载别人的车,车上很拥挤,师傅会大声呵斥乘客,让他们往后挪。有时候不是不愿意挪动,而是实在挪不进去。但王师傅说话永远客客气气,他对乘客态度很好,永远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发火,不怒斥乘客,反倒大家都愿意配合他,大家都很自觉,有空出的位置就往后挪动。
搭载别人的车时,大家如果没地方站了,乘客会嘟囔几句,拉不下来了,还硬往里面挤,钱又不是一次性挣完的。
但搭载王师傅的车时,这种情况就很少出现。
其实不是师傅自私,非要拉人,而是那时候车辆少,班车每次都很拥挤,更不要说私家车了,如果不拉别人,万一别人有急事就耽搁了。
好不容易等辆车,里面车门都打不开,人们挤来挤去,做一次车,能出一身汗。如果有小孩,他们急坏了,小孩的哭声一片,会让人更加心急。
时过境迁,现如今家家户户都是私家车,搭载班车的人越来越少。但王师傅乐于助人的美好时光一直温暖着我,以及很多曾经的乘客,多年以后,再次想起,依然觉得特别亲切,那是贫穷年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我们永远怀念,永远向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