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情绪都是心灵的信使。既然有“信使”,自然也会有寄信人和蕴含信息的信念。那么信件的中心信息到底是什么呢?
情绪可以呈现三方面的信息。
第一,情绪可以呈现出观念系统。我们说观念决定情绪,情绪驱动行为。每个情绪的背后都是由相应的认知观念系统支撑的。
第二,在认知判断之外,情绪还能呈现出个人的应对模式。面对同一件事情,两个人可能都感觉不好,甚至有恐慌,但一个人采取逃避,另一个人采取面对。这不一样的应对模式跟过往的经验有关。
第三,情绪呈现的是当下的一种需求。需求与反应系统的关系是,情绪活化了个人需求,反应系统响应或解决需求。
人有三大基本需求需要被满足,存在、连接、被认可。
存在即活着,只有活着才能保持生命的存续。人是群居动物,生产模式主要靠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所以连接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
人要首先满足存在的需求,其次是联接到需求,最后在关系的存续过程要尽量被认可。
每个情绪的背后都会呈现关于个人的一些特异、稳定的信息。这种不同个体的情绪传递信息的特定模式被称为人与环境或主客体的关系结构。
人与环境或主客体的关系结构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连接性的结构,第二类是切断连接的结构。
什么情绪能把人和环境连接起来呢?
第一种情绪是喜悦。我们说人有一种本能是趋乐避苦,什么东西让人高兴、喜悦,就想多拥有一会儿。人们去旅游也偏向那种景色优美,让人愉悦的地方,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第二种是愤怒的情绪。愤怒的情绪虽然让人难受,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愤怒是因为还未放弃把难受变为好受的希望。我们经常说,亲密关系的中的老夫老妻,吵架说明关系还不错,要是连吵都不愿意吵,那估计距离离婚也不远了。所以愤怒也是一种连接。
第三种是焦虑的情绪。焦虑是因为担心未来的事情,这种担心会触发一定的行为,使得人会与环境或他人发生连接。
什么情绪会把人和环境切断连接呢?
第一种就是抑郁,有一些抑郁症患者有一些极端想法,在心理层面上永久性地切断主体和客体、当事人和世界之间的连接。
除了抑郁,羞耻这种情绪也会让人们切断连接。俗话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即是逃离当下的环境和世界。
了解了这个结构之后,放发生切断连接性结构的情绪产生时,需要注意讲它逐渐转为与外界的人或事物的连接,这就是一种流动和转化。
如果切断与外界的连接,就会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外显的行为,缺乏交流,也就没有人给予反馈,很多的感受就距离意识越来越远。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处在“有感受,无觉知”的状态。我其实当下就处在这种状态,我想切断跟我父亲的连接,这是当下的需求,于是就需要进入抑郁的情绪。
每种情绪都能反映出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模式,以及如何与外界连接。了解这一点后就会发现思考如何处理情绪并没有实际意义。就如同汽车的油量指示表的红灯亮了,但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把信号灯的线路截断,说“好讨厌,怎么还报警”,而是去加油站把由加满,指示灯自然熄灭。
所以,只要人们看到并满足了情绪背后的诉求和需求,情绪自然就会平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