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在乘地铁时喜欢看《考试脑科学》,里面的信息量很大,有些就是我曾经历过的。
比如选择参考书的要点。
对我来说,一本书只有文字还能看得下去,恐怕是在小学文学开蒙时,那时的我对于只要有文字的读物就能坐下来一口气读完。
如今为吸引读者阅读,很多出版商多会在起个吸引人的名字或封皮上下功夫,很少有在排版上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的。这也制约了一部分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于如今的参考书,要把图片更多,各级标题最好很大、很清晰作为首要选择。
这样的书的确更容易在脑中梳理出知识体系,利用颜色和字体的不同区分重点也是很好的。分段较多的书也让读者更容易读下去。
我对近期读过的《多维度思考》这本书的内容排版布局相当满意,这是迄今我遇到的最让我感动的排版。
它能让我读下去,也更能激发我一探究竟,我随手从翻到的那一页读起都可以。
那种只告诉你结果然后遵循就好了,和父辈教育子女一样,只给你说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但从不说清楚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
选择参考书也是如此,如果是那种不说明理由,只会说“这里会出题,所以要记住”,而且也没有详细的参考答案的书,就不能买。
如果在阅读前言时受到了鼓励,那么也刚好契合你的状态,即使贵一点,也是可以考虑的。
作者在这一节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第一,选择参考书时,自己的“感觉”非常重要;
第二,有些人会将“图多”作为重要的选择标准,要想让图产生更大的效果,重点在于把图放在视野的左侧。
因为人更善于记住位于视野左侧的内容,大概是右脑在发挥的作用。相反,读或者听到的那些和“语言”相关的内容,则似乎是从右耳进入人脑并由左脑来记忆的。
如果参考书会考虑到这些,是非常好的。
第三,参考书的标题是否清晰至关重要,分类较为系统的知识让人比较容易理解。
掌握了这些知识以后,不仅能通过标题中的关键词可以轻松回忆起相应的知识点,还能比较方便地运用它们。
第四,若参考书上没有清晰地标明出题依据或参考答案,只写出了最终结果,那么就不能称之为“参考书”了,只要在临近考试前用总结了知识重点的书来梳理知识点就好了。
从选择参考书想到了自己选择书的经历,大部分都是自己喜欢的,也都是假以时日就能读完的。但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选书不可盲目,要遵循自己的内心的感受,也要考虑排版。
选择大于努力。
不管是选择一本书还是选择让自己处于某种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