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妈妈与孩子的成长课|第3次课程总结与作业

妈妈与孩子的成长课|第3次课程总结与作业

作者: 米粒2020 | 来源:发表于2018-01-17 11:45 被阅读13次

本次主讲:

刘芬(分享亲子关系历程与收获)

铱漩娜(实例展开分析)

米粒(和孩子共情的技巧)

图片:网络
刘芬:(10岁男孩的妈妈)

幼儿期对孩子是宠溺,也非常亲密和谐的,孩子也自信胆大,但相对没有边界。关系的变化是在小学,开始与老师对抗,与同学挥拳,被老师同学投诉。妈妈的心情进入愤怒与绝望、祈求,甚至是放弃。

两年前遇见正面管教,她学会放下控制自己的情绪,倾听了解、信任与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把解决问题的权利给到孩子。孩子在这两年的时间了,收获爱与自信,能自我约束自己,自己去想方法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在这里面,特别提醒大家的是:

①不要把和孩子的谈心变成说教。(也是我后面讲的共情时,不要给建议和提问。)

②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不等于认同纵容孩子的行为。(孩子依然要遵守规则,有边界,不是为所欲为。这也是孩子归属感的来源。)

铱漩娜:(心理咨询师,自在禅修者)

刘芬做的非常好的地方:妈妈信守承诺,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能尊重、倾听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授权给孩子,让孩子在这个空间规范自己的行为,从他律转化到自律。

为什么在幼儿时期的宠溺、亲密和谐,到了小学妈妈的教育变成了说教、唠叨、责骂,关系转化为害怕、恐惧、绝望。这里面我们要思考的是在幼儿时期的宠溺、亲密和谐了,我们有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主体呢?还是作为一个没有行动力的附属品宠溺呢?

首先孩子是一个主体,这个主体从孩子刚出生就是了。这也是纪伯伦所说的,孩子经由我们而来,但不属于我们。所以幼儿时期,我们是以自己以为的方式爱护,还是基于孩子的需求与感受呢?看见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呢?这是我们要诚实思考的。

孩子挥起愤怒的拳头去解决问题,这个方式是如何习得的呢?父母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的呢?还有他的这个愤怒背后的不安。也是我们要去感受的,他怎么了,为什么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呢?我们倾听过孩子的感受吗?在家里他有一个情感安全的空间吗?这是我们其她妈妈可以思考的,家是孩子感到安全自在的吗?是孩子内心的港湾吗?他在外面犯错了害怕时,会害怕回到家,还是会想回到家,和家长倾诉与商量呢?

刘芬和孩子的心路历程:说教-唠叨-更高要求-严厉批评打骂-无计可施-乞求-绝望,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一开始就有对孩子的控制,对孩子不是敞开的爱与信任。所以我们先放下控制,也就是刘芬后面与孩子的征求孩子的意见,把问题摆起来一起讨论,来一场严肃的谈话……孩子在这里面也学会了:尊重、理解、接纳、他自身的张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也有了她的孩子现在的自信,同时也收获了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非常感谢刘芬为我们提供这样接地气的实例。给我们思考和启发,同时也给在困惑焦虑中的妈妈希望,任何时候改变都不晚的,对吗?所以放下焦虑和内疚。

米粒:(正面管教学习者 思维导图陪练 )

当孩子感受好时,行为才会好,感受没有对错,我们上面也说了,理解感受不等于纵容行为。所以我们可以放下评判与担心,让孩子感受到情感安全。

帮助孩子面对感受的四个技巧:

①全神贯注的倾听(放下手机,手上正在做的事情……身心都放在那个当下。)

②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在倾听里不要提问、说教、给建议,这会让孩子恼怒与挫败)

③说出他们的感受。(不否定他们的感受,当他们说难过时,不要说这没什么好难过的。)

④用幻想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当孩子想要某个东西时,如果我们不能满足他们,我们可以用幻想的方式去实现,不解释为什么不能满足。这个方法我常用,也能唤醒孩子的想象力)

这个星期的选做作业是:

①和孩子做一次谈话,问一问孩子对家人与家的感受,在孩子心里,尤其对爸爸妈妈的感受,有没有害怕的时候呢?让孩子描述害怕具体的场景、心情、感受。

②练习以上四个倾听孩子感受的技巧。

以上是我们今天课程的主要内容。大家可以扫描我们的饭团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微信群,听取完整的课件内容,与学习思维导图,一起【100篇思维导图训练】。

妈妈与孩子的成长课|第3次课程总结与作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妈妈与孩子的成长课|第3次课程总结与作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gy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