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五·三六】
苏州袁秀才钺,自号青溪先生,嫉宋儒之学,著书数千言,专驳朱子;人以怪物目之。年八十余,犹生子,善医工书,诗多自适,不落古人家数。《明觉寺题壁》云:“灯火荧荧满法堂,僧家爱静却偏忙。亦知世上逍遥客,踏月吟诗到上方。”《夏日写怀》云:“风过静听松子落,雨余闲数药苗抽。”《冬暖》云:“似闵敝裘留质库,为开薄雾送朝暾。”颇见性情。青溪解“唯求则非邦也与?惟赤则非邦也与?”皆夫子之言,非曾点问也。人以为怪。不知《论语》何晏古注,原本作此解。宋王旦怒试者解“当仁不让于师”,“师”字作“众”字解,以为悖古。不知说本贾逵,并非杜撰。少所见之人,以不怪为怪。
袁钺(生卒年不详),字震业,号匏隐,自称清溪先生。清江苏元和人,一作长洲(元和与长洲合并为江苏苏州)人。康熙间诸生。诗文均工。性孤介绝俗。一赴乡试,即息意,杜门教授。晚岁究心绘事,亦通医术。书法得何焯指授,画山水宗黄公望。下笔沈著苍厚,古韵溢於纸上。卒年八十三。子袁沛(字少迂,一字小迂),承父业,早岁即以画名。
朱子,即朱熹。
明觉寺,已不存。遗址或在南京市溧水区西南部的石湫街道明觉寺。为原明觉镇人民政府驻地,1999年撤销明觉镇,并入石湫镇。唐于此建正觉寺,元改称明觉寺。集镇以寺庙名。
上方,在此指住持僧居住的内室。亦借指佛寺。唐·解琬《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瑞塔临初期,金舆幸上方。”宋·孔武仲《清凉寺》诗:“白寺荒湾略舣舟,携笻来作上方游。”明·何景明《自山家归寺》诗:“暝色延归路,云中见上方。”
药苗,指初生的中草药植物。“药苗”二字,在古代诗词中十分常见。唐·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秋韭何青青,药苗数百畦。”宋·陆游《初夏·新绿阴中燕子飞》:“地暖小畦花汞长,泥融幽径药苗肥。”后人研究认为,古人讲究养生,故在园圃中种植一些草药,游山玩水时也留意有没有值得采摘的草药。故而在诗词中常有记载。药苗不是单指某一种草药,乃是泛指。唐·宋之问《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以诗代书答李舍人适》:“石髓非一岩,药苗乃万族。”药苗有时也作为蔬菜食用。宋·陆游《即事》:“药苗自采盘蔬美,菰米新舂钵饭香。”
闵,音mǐn,汉字。释义:1、本义:吊唁。《说文》:“闵,吊者在门也。”2、古同“悯”,怜恤,哀伤。《诗·颂·闵予小子》:“闵予小子,遭家不造。”3、闵姓,闵姓来源于宋国公族。
质库,音zhì kù,中国古代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商铺,亦称质舍﹑解库﹑解典铺﹑解典库等。即后来典当的前身。在南朝时僧寺经营的质库已见于文献记载。唐宋以后,社会经济日益发展,质库亦随之发达。富商大贾、官府、军队、寺院、大地主纷纷经营这种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业务,同时还从事信用放款。明代时质库经营者多为徽商。送入质库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银珠玉外,有时甚至还包括奴婢、牛马等。质库放款时期限很短,利息甚高,往往压低质物的价格,借款如到期不能偿还,则没收质物。
朝暾,音zhāo tūn,意思为初升的太阳。《隋书·音乐志下》:“扶木上朝暾,嵫山沉暮景。”唐·孟郊《抒情因上郎中二十二叔监察十五叔兼呈李益端公柳缜评事》诗:“明明三飞鸾,照物如朝暾。”
“唯求则非邦也与?”“惟赤则非邦也与?”出自《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的是孔字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谈论个人志向。在四个学生说完自己的人生目标后,相继离去,曾点最后走,走之前问了孔子这两句话:“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曾皙(生卒年不详),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即文中的“点”;冉有(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公西华 (前509—?),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即文中的“赤”。一般认为,这两句是曾点的问话。但袁钺认为这两句话非曾点所问,而是孔子所言。所以被人们以为是奇谈怪论。
曾点(生卒年不详),字皙,又称曾晳、曾晰、曾蒧,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宗圣”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颇叹赏。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曾晳被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莱芜侯”;明世宗时尊称为“先贤曾子”。
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一称何进弟何苗之孙)。何晏之父早逝,司空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他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年时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学,娶曹操之女金乡公主。魏文帝在位时,未被授予官职。魏明帝认为何晏虚浮不实,也只授其冗官之职。大将军曹爽秉政时,何晏与之共事,得以累官至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封列侯。高平陵之变后,与大将军曹爽同为太傅司马懿所杀,被夷灭三族。何晏有文集十一卷,并曾与郑冲等共撰《论语集解》。钟嵘《诗品》称“平叔鸿鹄之篇,风规见矣。”将何晏诗列入中品。袁宏在《名士传》中将何晏等称为正始名士。他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
王旦(957年-1017),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人。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太平兴国五年(980)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澶渊之战时,权任东京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拜相,并监修《两朝国史》。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深为真宗信赖。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颇受后世诟病。晚年屡请逊位,最终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天禧元年(1017)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获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 。宋理宗时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及《全宋文》录有其作品。
“当仁不让于师”,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曰:“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今人多据此将这句话理解为:面对仁德,即便是老师,也不可与他谦让。但“师”字,的确有“众人、民众”的含义。如《诗经·大雅·文王》:“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郑玄笺:“师,众也。”《左传·哀公五年》:“师乎,师乎,何党之乎!”东汉经学家贾逵是否由此而解释“当仁不让于师”之“师”,未见原书,不敢杜撰。
贾逵(30—101),字景伯,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人。东汉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勤学,著作等身,所撰经传义诂及论难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时称为“通儒”,永元三年(91)迁左中郎将。八年(96),复为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甚见信用。永元十三年(101)卒,时年七十二。著有代表作《春秋左氏传解诂》三十篇,《国语解诂》二十一篇。另著有《春秋左氏长传》二十卷,《尚书古文同异》三卷,《毛诗杂义难》十卷,《周官解访》等,均已佚。清朝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汉学堂丛书》均有辑本。
“少所见之人,以不怪为怪。”意思是,缺少见识的人,遇见不常见的事物总是觉得奇怪,不肯相信并横加指责,他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奇怪了。按:汉·牟融《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东晋·葛洪《抱朴子·神仙》:“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清·郑燮《与金农书》:“世俗少见多怪;闻言不信;通病也。”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