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

作者: 幽岩下 | 来源:发表于2020-03-12 19:21 被阅读0次

正儿八经地写一篇

突然发现自己很久没有在这里发过观后感和读后感了

那就来一篇名著写写

植树节的书目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

一开篇,作者就抛出了一个观点——“媒介即隐喻”。从媒介着手,说明著书的目的,并对电视时代来临前后做对比。让我们体会到媒介的重要性。媒介的不同,传播形式的不同,会对内容产生影响。波兹曼看到,传播媒介在默默地改变着这一切。从印刷时代到电视时代,画面的转换变成了核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同与视觉,听觉,综合的艺术,它的媒介与表达精神内涵的形式,以铅字为基础的文化,精英的、理性的,甚至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相对更严肃些。印刷媒体这种形式,具备一种理性的本质,喜欢阅读的人,有着更深的思考力。

一方面,我们在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很多文学经典走下圣坛,以更为“亲民”的方式,导演,编剧,网络主播……以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结合新时代的媒介方式,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场景等进行还原,再创造,对文学作品及其历史背景进行生动有趣的解读。

另一方面,手机主导的阅读,长文变得更有风险。人们不再以“页”来评判文章,而是以“屏”来衡量。第一屏的300字很重要,很少有人再会有耐心慢慢看到最后。人们更愿意转发那些具有“社交属性”的新闻,那些颇费精力的严肃调查新闻,往往无人问津。文字、图片、视频以及表情包的混合文本,在最大程度上逗乐受众。习惯手机阅读的时代,更懒于思考。

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人们是否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是否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 是否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书籍越来越多,网络文学正在兴起,但是真正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网络文学作品却还需要等时代的大浪淘沙,那些留下来的,站到最后的。仿佛英国诗人科勒律治所说的: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 在繁复的文本中,我们难以甄别一本书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但是,太多太多的人在大口大口的喝,沉醉于这些唾手可得的快乐。

如果给你带来启发

不胜荣幸。

其实这只是一篇讨论题。

相关文章

  • “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娱乐至死》读后感

    “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娱乐至死》读后感 我想,这也许本身就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书名。 娱乐至死,娱乐至...

  • 《娱乐至死》- 欲望与快乐的软弱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电视“占领”人们视野时的反思著作,旨在探讨信息媒介...

  • 《娱乐至死》读后感

    书不算厚,但是至今为止读过的最烧脑,思考最深刻的书之一。 《娱乐至死》写于1985年,当时的娱乐方式只有电视,全书...

  • 《娱乐至死》读后感

    本书是由世界著名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所著。 作者在本书中提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预言,一个是乔治·奥威尔...

  • 《娱乐至死》读后感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

  • 《娱乐至死》读后感

    一:媒介即隐喻 老舍的裕泰茶馆、纸短情长的书信、娱乐至死的电波、去中心化的网络。技术的革新,带来更强大的媒介,媒介...

  • 《娱乐至死》——读后感

    从我拿到这本书通读完之后发现,觉得里面的参考材料比较旧,作者是1985年所著的书籍,有可能站在目前的背景下可能有所...

  • 《娱乐至死》读后感

    本书作者是尼尔伯兹曼,美国文化传播资深学者,本书写于1985年,当时电视刚刚兴起,很多人开始大量尝试通过定制的电视...

  • 《娱乐至死》读后感

    作者:【美】尼尔·波兹曼 我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按自己的理解重新梳理,文中大部分内容摘取自原文,同时加...

  • 《娱乐至死》读后感

    这本书是高中语文老师送我的,这些年来一直没读,直到这次回家翻书柜才注意到。然而,我依然继续娱乐在大过年美好的时光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娱乐至死》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jijhtx.html